: .
龙源期刊网
困境中精神家园的守护
作者:丁春美
来源:《中学语文 大语文论坛》2010年第11期
【摘 要】从文学史的角度看 ,几乎每个流派都有重要诗人遭贬谪流放。忠而被贬 ,贤而被迁 , 不平则鸣 ,发而为文 ,写出了对现实的认识 ,抒发了心中的愤懑之气。要把握贬谪文学的思想内容 , 理解他们当时的心态是关键。
【关键词】贬谪文学 贬谪心态 精神家园
士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一个重要阶层 ,不仅有强烈的文化自我意识 ,而且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学成文武艺 ,货与帝王家 ”是士人的一种普遍意识。于是由士而仕 ,有了参政的机会 ,与君主政体 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格局。但宦海有不测风云 ,当士大夫的文化精神与君主专制制度发生冲突时 , 士大夫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凉之境。于是历朝历代贬官迁客不乏其人 ,形成了特殊的知识文化群
体。贬官的遭遇 ,除了降职、贬逐前往荒远之地外 ,不少人还经历过囹圄之祸。因此他们的心态 更为复杂 ,他们的诗赋作品中蕴涵的文化信息也更为丰富 ,似乎正为他们的进退出处、情感心态 作了注释。从文学史的角度看 ,几乎每个流派都有重要诗人遭贬谪流放。忠而被贬 ,贤而被迁 ,不
平则鸣 ,发而为文 ,写出了对现实的认识 ,抒发了心中的愤懑之气。因此 ,要把握贬谪文学的思想内 容,理解他们当时的心态是关键。
贬谪对士人来说 ,绝对是一场悲剧 ,但 “兼济天下 ”的理想并未因此彻底破灭 ,许国忘身的参政 意识和参政实践使得他们在内心深处始终充满了历史使命感。饱读诗书的士人当然忘不了孔子 的谆谆教诲 :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他们接 触了解的生活环境只有两种 :庙堂和草野。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 淹的这句话很好地总结了士人的心境 :不仅达时要兼济天下 ,即使穷时也不能忘记为国家为君主 为百姓操心。因此贾谊在被逐的情况下 ,仍关心国家的命运 ,用《过秦论》总结亡秦的历史教训 , 想为汉代借鉴。李白 ,被流放夜郎后仍 “中夜四五叹
困境中精神家园的守护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