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 The University ofHong Kong )位于香港岛西部的薄扶林道以东, 是一所拥有十个学院及一所独立研究院的综合型研究大学,是香港第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其前身是 1887 年成立的香港西医书院,1912 年正式办学。学校秉承“明德格物”的校训,立校以来一直推崇高素质教学,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学习,学校采用英语教学并鼓励学生参加对外交流,让其接触均为全港高校之冠。学校在人文、法律、政治及生物与医学等学术领域极为出色,现设有建筑学院、文学院、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等 10个学院。香港大学是香港第一所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由 1887 年成立的香港西医书院及香港官立技术专科学校合并而成,于 1911 年在香港岛正式创立,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为香港西医书院的前身首届毕业生。香港大学当时西方列强争相在中国成立大学,时任港督卢押认为英国也应该在香港设立一所大学,一来与其他列强竞争,二来让中国人(尤其是香港人)认同英国的价值观,抗衡其他列强文化理念,便于英国向华南拓展势力,巩固其在整个香港的统辖管治。当时两广总督和省港工商界亦觉得成立大学有助中国人学习西方的科技,使中国自强,于是出钱支持。另一方面,当时太古公司辖下的一艘货船发生工业意外事故,导致多名中国船员伤亡,故急欲修补公司形象,便也出钱支持成立港大。在英国政府和其他香港英资(如汇丰银行)支持下,卢押最终筹得足够资金筹建大学,于 1910 年3月16日主持大学的动工仪式。 1911 年港大成立, 1912 年举行了正式的创校典礼。因卢吉认为当时中国社会不适宜接触西方的人文价值观(如共产主义理念),大学最初模仿利物浦大学的制度,重理工而轻人文,故只设三个学院:医学院、工程学院及文学院,当中没有开设社会学和哲学等人文课程。 1916 年12月举行第一届毕业礼,有 23个毕业生及 5个荣誉毕业生。 1925-1926 年省港大罢工后,政府为进一步沟通中西文化,遂召集本港绅商,磋商在香港大学增设中文学系,让汉文中学毕业生入读。港大中文系于 1927 年成立,邀得前朝翰林赖际熙、区大典等执教,加上其时又有富商邓志昂捐款建立中文学院、冯平山捐款建立中文图书馆等,涌起了一股重视中文教育的潮流。 1941 年因香港沦陷,本部大楼遭炸毁而停办,至1945 年复办。战后随社会需要陆续加设理学院、法学院、社会科学院等。 1961 年学生人数为 2000 人,是 1941 年的四倍。 1989 年后政府推行大专教育本地化,使多数香港人不用远赴英国读大学,也为主权移交中国作准备,便大幅增加大学学位和课程种类。这使港大学生人数倍增,至 2001 年有学生 14,300 名。课程也多达百多种。主权移交后,虽数次被校政风波困扰,但大学逐渐由专注于教学过渡为教学和研究并重,并增加和海内外大学和研究所的学术交流,犹以医学研究(如 SARS 病毒研究)取得不少成果,数所实验室亦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重点实验室”称号。院系设置截至 2013 年底,香港大学有十个学院,分别为建筑学院、文学院、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牙医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理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其他教学单位包括研究生院、专业进修学院、数码港学院及其他不属任何学院的教研单位,如亚洲研究中心、佛学研究中心、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等研究中心。香港大学港大一向推崇高素质教学,为使学生除汲取其本科专业知识以外,能同时有多方面的发展,港大于数年前进行改革,每个学系除了有其独特的课程目标和设计, 亦采取以下的共同方针: 发掘学生的才智及个人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言及沟通能力(包括中文、英文和电脑知识水平) 开拓终生学习的机会,使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及工作环境的急速变化提供多元化教育,不断扩阔学术领域扩阔学生的国际社交层面,体验不同文化专业进修学院(HKU School ofProfessional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 简称 SPACE 学院,跟其它学院一样,SPACE 学院系香港大学的直属学院,为非牟利机构,致力于为在职人士提供有助个人、专业和事业发展的各种学习机会。经过50年的发展, SPACE 学院成长为全球五大专业人才培养机构之一,与纽约大学、伦敦大学齐名。不断为内地学员提供各类深造机会。学院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近 60所海外的大学及教育机构有合作。学院的专业课程还与众多顶级国际专业协会资格挂勾。该校全院有大约 900 名全职工作人员,和2,00 0 名兼职教员。成立至今已有 180 万人次修读过学院的课程。每年的报读人次超过十万, 2007 至2008 学年,人数更相当于约 20,000 名全日制学生。香港大学学院所举办的课程包括博士、硕士、研究生、高
香港大学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