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阿含经白话文
悟慈法师
大本经之大意
本经为称赞佛陀之智德,而藉七佛之诞生、出家、修道、降魔、成道、转*轮、涅槃,以明佛陀观之经。
。。。。。。,。
其次叙述诸佛的常法,举出毘婆尸菩萨之本末因缘。其顺序为:,,,(举出三十二相之名),(巧遇老病死,及出家沙门),,(十二缘起法),*轮,,(寂灭)。
末后描述释尊曾升上五阿那含天(五净居天、不还天),会见诸天,听诸天对于七佛本末因缘之报告等,以示佛陀之大本。
七佛之尊号如下:
(胜观)。Vi[asyi
(持髻)。Sikhi
(徧一切自在)。Visvabhuk
(除邪信、应断)。handah
(金寂)。Kanakamunin
(饮光):Kasyapah
(能仁寂默)。Sakyamunih
--------------------------------------------------------------------------------
佛说长阿含经
后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
长阿含经是在后秦弘始十五年(公元四一三),由罽宾国之三藏沙门-佛陀耶舍(鸠摩罗什之师),和凉州(甘肃省)的沙门-竺佛念(前后两秦译人之宗)奉帝王之命而共译。
(一)、大本经{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花林窟,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像这种事情(如下面的经文),是阿难我,自佛陀口中听闻过的。那个时候,佛陀正在舍卫城郊外的祇树花林窟(祇园精舍)里,和大弟子们,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都齐集在一起时的事。
不管是大乘或小乘的经典,其开头,都同样的有「如是我闻」等句的记载。尤其是阿含经典,是一切藏经的母胎,是将佛陀一生的言行,以「如是我闻」的体裁传留下来,也就是将佛陀在世时代的一切言说与活动(包括佛陀入灭以后的部份事情),以透过佛陀的弟子们的耳闻的形式,经过佛子们之记忆所及,而结集合诵,嗣后付诸文字成册,流传下来。藏经里有「如是我闻」等句,始自阿含经教。是很自然之事。
佛陀入灭后,除了荼毘(火葬)佛陀的遗体等有关于佛陀的葬仪之事外,其首要的工作,是怎样才能使佛陀的遗教永恒的传流下去?故结集佛陀在世时代的言行,是为当务之急!所谓结集,就是大家的「合诵」,是集诸弟子们的记忆所及,将佛陀化度的事迹,一一放声把它念诵出来,经过参与编篡大会的大德们认为确实有这回事后,再由大众一一合诵,而定为佛陀亲口所说的经典。
一看并没有甚么多大出入的阿含经典,也因一时来不及将佛陀的遗训统统整理的一事不漏的缘故,导致慢慢的再予补充下去的也不能说为绝对没有。等到佛典全部编纂完成时,已经是历尽沧桑几百回次之事一样,阿含经典也不能例外。幸好这部经典是最早完成的经教之故,除了少部份是经过百余年后才陆续的加以整理编成者外,大抵说来,在佛灭后的第一年,就有了其原型可窥,是纯朴可爱的原典,是最能显示出佛陀在世时的教化的原貌!
有关于佛陀入灭后的第一次结集,都一致认为以律、法(经)为序。至于论,是稍后才开始编纂的为多。结集的现场,是由大迦叶尊者就于主席之位。首先并由他向五百大众发言说:「僧伽(大众)们!请听我说。如大家认为合乎时宜的话,我就要请问长老优婆离,有关于律仪的问题」。优婆离尊者也同样的向大众中明说:「僧伽们!请听我说。如大家认为适时的话,我就要回答长老大迦叶,有关于律仪的问题。」之后,就由大迦叶尊者向优婆离尊者询问说:「吾友。优婆离!第一波罗夷(遗弃罪),是世尊在何处制定的呢?」优婆离回答说:「大德:是在毘舍离啊!」「是关于谁之事?」「是关于须提那迦兰陀子啊!」「起因于甚么事情?」「是因不净法(男女之情-媱)的缘故」(以下从略)。律藏就这样的由大迦叶尊者与优婆离尊者之间的一问一答,然后付诸决议,也就是经过大家的承认,而成为律藏的。等到有关于初步的律仪结集合诵完成后,再由大迦叶尊者,以同样的方式,和阿难尊者开始有关于「法」(经)的问答。如大迦叶向大众说要对于阿难尊者询问有关于法的问题是否适时?阿难尊者也同样的向大家说如大家认为适时的话,他就要回答大迦叶尊者有关于法(经)的问题。其次大迦叶就问阿难,如『梵网经』(南傅长部。等于长阿含经第二十一,梵动经)是在何处讲说的?阿难就说是在王舍城与那兰陀之间的庵罗絺园的国王之别馆。问及因何人而开演时,就说因游行者须卑,与其弟子梵施
《长阿含经》白话佛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