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委联手制定实施方案.doc两部委联手制定实施方案“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而“去产能”的核心就是“僵尸企业”的退出。 2015 年 12 月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并提出五大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其中“去产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而“去产能”的核心就是“僵尸企业”的退出。在今年 2月 25 日的国新办发布会上传出这样的信息:根据中央的要求,发改委和工信部正研究制定处置“僵尸企业”的具体实施方案。这么短的时间就有了实质性进展,处置“僵尸企业”正在加速。那么,“僵尸企业”主要集中在哪些行业?聚集在哪些区域?在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面临哪些困难?应该如何解决? 集中在华北东北“‘僵尸企业’存在于很多行业中,比如钢铁、煤炭、石化、建材、有色金属等等。不仅仅国有企业中有,民营企业中也有。”中者说, 上一轮去产能主要集中在以纺织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 现在集中在以钢铁、煤炭等为代表的资本密集型重工业, 处理“僵尸企业”属于前期政策消化期的内容, 传统工业制造行业、商贸服务业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先行行业,因而“僵尸企业”相对比较多。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僵尸企业”数量相对较少。据甘肃省官方初步统计,目前该省有 113 户特困工业企业,负债共计 1569 亿元,资产负债率达 % 。而青海省召开的相关会议显示, 该省省属国有企业目前有 17 户困难企业面临扭亏脱困的发展难题。据资料显示,广东、江苏、北京、上海、重庆等省市,工业基础好, 转型升级快, 压力并不大。真正包袱较重的还是那些老工业、资源型省份, 比如东北三省、河北、内蒙古、山西等地。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僵尸企业”大多集中在华北和东北, 主要是重工业和化工业。“僵尸企业”的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是有一定关系的,绝大多数“僵尸企业”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东北三省作为最早布局的重化工业基地, 不少国企历史悠久, 职工众多。计划经济时期,这些企业出于保障职工福利、承担社会责任的需要, “大而全、小而全”组建了大量跟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的机构承担社会职能。各省份纷纷行动今年元月 4日,《人民日报》刊发文章《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威人士”在提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时指出, 当务之急是斩钉截铁处置“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减少过剩产能,让“僵尸”入土为安……清理“僵尸企业”目前已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高频词汇, 一场合围战在各省份打响。《民生周刊》记者梳理各个地方对“僵尸企业”的处置情况时发现, 根据中央“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 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的要求, 各地都表态要采取市场化的方式,停止对其各种形式的保护。除山东外,湖南省经信委根据国家部署将对各行各业的“僵尸企业”进行摸底调查,及时处理。另据媒体报道, 重庆近期提出, 去除一批过剩产能、一批“僵尸企业”和空壳公司, 使技术落后、环保不达标、生产不安全、长期亏损的企业基本消除, 腾出资源要素、市场空间支持有前景的企业发展。这包括将重庆煤炭产能要压减到 200 0 万吨以内, 造船行业力争退出产能20 万载重吨等。而广东则制定了去产能专项计划――《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行动计划( 2016 ~ 2018
两部委联手制定实施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