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预设在小品言语幽默中的运用
[摘要]小品这类娱乐语言节目广泛地出现在各级各类晚会舞台上,广受观众欢迎,尤其是丰富多彩的言语幽默是娱乐节目的一大亮点。小品的语言幽默究竟如何生成呢?从语用预设的视角,以2017年春晚小品《老伴》为个案,具体分析脍炙人口的小品语言是如何产生幽默性。
[关键词]语用预设;小品;言语幽默
[88-03
从小品的概念来看,小品指的是具有精简生动、耐人寻味的故事情节的小艺术品。其中“小”指表演时间较短,人物相对较少的外在形式。“品”指能给观众带来新鲜品味的体裁主题。当今,小品在各级各类晚会舞台上大放光彩,已成为各个舞台必不可少的节目。%、%%。可见小品在春晚上总会占一席之地。此外小品会采用观众熟悉的题材,用熟悉的人物结合诙谐幽默的语言再现生活中的现象,传播正能量,但小品的幽默语言是如何生成的?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小品的幽默语言进行了研究,如倪刚,徐天乐(2010)从关联理论解读了小品《不差钱》中语言的幽默性;李燕(2012)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了赵本山小品中语言的幽默性;刘延广(2011)从框架转换理论的视角对赵本山小品的幽默语言进行了研究;还有一些学者从认识语用学的角度解释了中国幽默小品的语言等。2017春晚小品《老伴》是由著名的演员蔡明和潘长江及潘斌龙表演。其中,以“毒舌”著称的女演员蔡明,之所以给观众带来很多欢笑,离不开她那巧舌如簧的本领及幽默独特的语言。然而,研究小品《老伴》的幽默语言的论文仅有4篇。其中的3篇是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另外1篇是从词义角度分析。从论文数量上看,分析小品《老伴》的论文十分匮乏,从语用预设的视角分析小品《老伴》语言中的幽默性的论文出现空白。由此,基于语用预设视角,以喜闻乐见的小品《老伴》为语料,探析该小品言语幽默的生成有重大意义。
一、基于语用预设小品的幽默
小品是常见的情景喜剧,它的情节往往来源于生活,而且幽默是它的典型性。小品的幽默除了搞笑的故事情节和演员的滑稽表演动作之外,最重要是小品幽默的语言。语言是推进情节发展的基础,是演员设计“包袱”的手段。小品的言语更趋向描述人物的生活常识及日常礼仪。这种幽默的语言是如何生成的呢?语言学中的预设可以解读小品中的言语幽默的生成。
德国逻辑奠基人Frege最先提出预设概念,并认为“语用预设是指说话者为保证句子或语段的合适性而必须满足的前提”。何兆熊在此基础上,也补充了语用预设是指“说话人对语境所作的假想,是一个言语行为的必要条件,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双方所共有的知识”。由此可见,语用预设离不开语境并有着主观性、共识性、合适性、隐蔽性和可撤销性等特点。
语用预设视角下小品的言语幽默是先从故事情节进行预设,然后通过顺从、取消或违背语用预设的主观性、共识性、合适性、隐蔽性和可撤销性特点,从而达到正常交际以外的幽默效果。2017年春节联欢晚会中的小品《老伴》广受观众好评。基于语用预设视角,以小品《老伴》为个案,探索该小品的语言是怎样实现幽默,赢得大众喜欢。
二、语用预设特点与小品《老伴》的幽默
(一)语用预设的主观性生成幽默
语
语用预设在小品言语幽默中的运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