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
靠不住的“踪迹建文”和“耀兵异域”
郑和下西洋过去300年后,清乾隆四年(1740年)张廷玉撰修的《明史》是这样说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此后的几百年里,许多人对此深信不疑。然而,无论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和逻辑分析,“踪迹建文”和“耀兵异域”都是根据不足的臆测。
燕王朱棣在北平举兵造反,为了贴上合法的标签,并没说要推翻建文帝政权,而是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声称自己是奉祖训进京“清君侧”,“除奸臣”,“解国难”。朱棣攻下南京后,以建文帝“阖宫自焚”、“自底亡灭”的理由,在诸王及文武官员多次呈请即位称帝的情况下,才“奉承洪基”当上皇帝的。雄才伟略的朱棣迅速巩固了政权,即使建文帝真的逃亡在外,也根本不必担心文弱无能的建文帝会卷土重来。如果朱棣兴师动众公开四处寻找建文帝,就等于承认自己的帝位是不合法的。退一步说,永乐之初为了肃清前朝残余政治势力,郑和首次下西洋可能捎带秘密寻找建文帝的任务,但政权牢牢巩固了20多年的后永乐时代和宣德年间,还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远万里连续六次去海外“踪迹建文”就毫无必要了。
明成祖朱棣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下敕书:“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今特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尔等祗顺天道,恪遵朕言,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若有摅诚来朝,咸锡皆赏。故此敕谕,悉使闻知。永乐七年三月X日”敕书明确指出郑和下西洋要传达他的指示:要求各国“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若有摅诚来朝,咸锡皆赏。”可见,长乐郑和碑所说的“宣德化而柔远人”和“赍币往赉之”,真实体现了郑和忠实贯彻执行明成祖朱棣关于郑和下西洋决策的目的和任务。
南京天妃宫有《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俗称天妃宫碑,为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四年四月初六日”刊立。碑文共699字,其中“恒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变其夷习。”显然与长乐郑和碑“宣德柔远”说法完全一致。
长乐郑和碑记载郑和下西洋中仅有三次军事行动:一是“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二是“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其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归本国。”三是“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其苏门答腊国有伪王苏斡剌寇侵本国,其王宰奴里阿比丁遣使赴阙陈诉,就率官兵剿捕,赖神默助,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第一次是抓捕“劫掠番商”,“犯我舟师”的海盗广东人陈祖义。第二次是反击“谋害舟师”,“生擒其王”后,又将其释放。第三次是应苏门答腊国王子要求,帮助其“剿捕”“伪王苏斡剌”。郑和碑描述这些军事行动的目的:“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事实上郑和统率两万多庞大舟师下西洋,没有欺辱任何一个小国,没有侵占所到之国一寸土地,更没有像后来的西方探险家那样,将“发现”的“新大陆”占为己有。
随行人员的还原真相
马欢、费信、巩珍三人都曾多次跟随郑和下西洋,他们的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燕燕盛会
  • 文件大小15 KB
  • 时间202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