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静肉动”与伏虎桩的习练
LT
“骨静肉动”与伏虎桩的习练
“骨静肉动”与伏虎桩的习练
中国武术总体归纳起来,应该只有两种性质的训练方式,第一种是静态站桩,第二种是形体的动态运动。静态站桩“骨静肉动”的训练,是肉体抵达身空体轻状态的主要方法。
静态的站桩,有大式站桩或小式站桩等不同的训练姿势。那么同是静态站桩,我们是先练习大式站桩还是先练习小式站桩呢?笔者就自己的实践而言,认为先站大式桩法比较适宜,特别是大成拳的伏虎桩,应该是第一步的首选。
选定了桩式,下一步就要弄清楚静态的站桩是干啥的,功夫从站桩中出,到底咋个出法。功夫为什么能从静态的站桩中出?关键就在“骨静肉动”这四个字上,这是中国真功失的精华和闪光点。为了能让读者明白什么是“骨静肉动”,请大家随着笔者下面的叙述,一起实际地做一做吧。
图一
请见图一:这是王芗斋大成拳伏虎桩静态的训练姿势。我的要求是重心在两腿之间,前脚尖朝前,后脚尖前斜45度,两膝微屈、胯似坐非坐、背直头顶,两手臂微屈下垂、两手在两膝的上方,整个身体自然放松。练习武术为什么要求站桩,特别在开始要站大式桩?站大式桩的主要原因就是能够更好地化开沉积在筋肉内的浑浊之物(痰),说白了,就是把整体骨骼上的筋肉都练松。透过长时间的静态站桩,特别是图一伏虎桩的训练,你的筋肉特别是下肢两条腿的筋肉将发生变化——我当初的经历是,在静态站桩达20——30分钟的时候,筋肉开始抽动、抖动,两只脚站不住,整个人就如骑在马上一样上下乱颤。也就在那一刻,我忽然明白骑马桩的真实含义了,这种整体筋肉带动静态骨骼运动的方式,是化开沉积在人体内“痰”的最好的训练方式方法。
《中医痰病学》一书的作者李顺保先生,在这本书的前言里,好像已经把对“痰”的研究与医治,放到了一个突破中国中医“瓶颈”发展的高度。笔者练拳出身,对“中医痰病学”的许多方面了解不多,但通过自己的武术实践,我感觉中医里所述有关人体 “痰”的理论非常重要。对人体内“痰”的治理,不光是中医的事情,更是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因为它就存在于我们的肉体内,而且时时刻刻对我们的身体健康,起着隐蔽的伤害作用。
笔者这样说,可能让今天很多练拳的人或身体感觉很健康的人不以为然:不就是一个“痰”么?你干啥说得那样玄乎。谁没有吐过痰啊,只要不是肺病,我们天天“吐”,也没见对身体有啥样子的伤害!
是的,一时半会儿,你看不出痰对你的身体有什么伤害,但不知你想过没有,一个经常可以从口中吐出痰的人正常么?实际从严格意义上讲,有痰的人就是有病。吐出的痰,不过是你身体内部状况的一点点表象而已。
说到“痰”,我们必须掌握一些相关的医学知识,从而对痰能有更清晰的认识。按“中医痰病学”的理论,痰分无形之痰和有形之痰,对有形之痰,我们都有比较直接的认识,但对无形之痰可能就很陌生了。无形之痰,是还没进入肺管的痰。无形之痰是有形痰之母,有形痰是无形痰的表象。有形与无形之痰是人体疾病的起源,人体的很多疾病,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人体内的“气血”演化成有形或无形之痰的缘故。 “痰”在某个部位筋肉组织,特别是在人的肺、肝、胃、肠等内脏里沉积过久、过死,就会把这块组织腐蚀坏了。中医上说“痰为百病之源”,只要身体内的痰与身体外面的不利环境产生了联系,内外勾结做起乱来,就是我们俗语中统称的“生病”。从养生学的角度看,有痰就是有病。
可能有人会问了,就算“有痰就是有病”,但有病我们去找医生,这和我们的中国武术,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我要告诉你,现在的中医痰病学,在现代多学科基础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痰病的辩证治疗及所用方药,确实有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有病去看医生没有错,但这毕竟是被动的无奈之举。“痰”,就潜伏在我们的身体里,时刻伺机兴风作浪,而传统中医理论,向来就讲究“不治已病治未病”,我们自己就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改善身体的内环镜,消除那些有形的、无形的
“痰”,做一些工作吗?
我们是练武术的,能不能找到一种合适的身体运动形式,有效地把存在于人体筋肉里的这个可怕的“痰”化解掉呢?根据我的体会,我们的武术前辈,其实早就把清除人体筋肉里痰的练身方法,告诉给我们了。如中国传统武术中的马步、弓步、虚步……,特别是大成拳的创始人王芗斋,不但把这种方法归纳到一个完整的可操作体系上,更用文字把有关感受给记录下来了。
从解剖学和生物学上看,人体内有五脏六腑、外有筋肉骨骼,由经络连接内外表里。人体的内脏好比消化加工营
“骨静肉动”与伏虎桩的习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