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LT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管婷
一、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知道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第一句话“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知道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体现的是过程性目标。行为动词是:体会、认识,学:体会。前提条件是:在实践活动中。
第二句话“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体现的是结果性目标,行为动词是:能,学习内容是:估测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学是:理解。
二、教材分析
过去:“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现在:《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同样属于量与计量中的知识,也是几何教学中所必需的。这样的编排启示我们,教学这些计量单位时,要关注几何直觉、几何想象、几何测量。
将来: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学习好这课对今后学生从事的几何测量等活动是十分重要的。
三、学情分析:
优势: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而且对即将学习的长度单位毫米,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的数学现实和生活现实是比较丰富的。
劣势:毫米在生活中没有米和厘米应用广泛,学生对于长度的感知和规范的操作存在一定问题,在单位换算的理解上比较抽象,可能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简单的换算;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形成直观表象。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2、过程与方法: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形式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意识,
讲解:这是一把放大的直尺,1小格是1mm,我们一起数数看,1cm里面有几个1mm。
小结:从这把尺子上,我们知道1cm=10mm
(板书:1厘米=10毫米)
请你从尺子中指出从哪到哪是10毫米?(可以是0---1,可以是4—5,还可以是9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