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厚皮甜瓜主要生物学特性甜瓜别名香瓜。根据生态学特性, 我国通常把甜瓜分为厚皮甜瓜与薄皮甜瓜。对于甜瓜的起源与演化尚有不同的看法。有人根据甜瓜近缘野生种和栽培种的分布, 认为非洲的几内亚是甜瓜的初级起源中心, 经埃及传入中近东、中亚的印度, 在中亚深化为厚皮甜瓜, 成为厚皮甜瓜的次级起源中心; 传入印度的甜瓜分化出薄皮甜瓜, 传入中国, 中国华北成为薄皮甜瓜的初级起源中心。也有人认为甜瓜为多起源中心,西亚是厚皮甜瓜的初级起源中心,中中亚是厚皮甜瓜的次级起源中心;中国则是薄皮甜瓜的初级和次级起源中心。所谓厚皮甜瓜, 实际上包括网纹甜瓜、硬皮甜瓜、冬甜瓜等变种。厚皮甜瓜以其果大肉厚、香甜可口、风味佳美,且又耐贮耐运而成为世界十大水果中的高档瓜果。在栽培上,日本、美国、荷兰及其他欧洲国家已成为保护地栽培的主要瓜菜作物之一, 且呈日趋发展之势。厚皮甜瓜已成为高档宴席上的佳品, 并基本实现已周年供应。我国新疆的哈密瓜、甘肃兰州白兰瓜是久负盛名的厚皮甜瓜珍品, 这此品种适应天气干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环境条件,用其在大棚内栽则难以成功。由于厚皮甜瓜起源于内陆干旱荒漠草原, 以及长期系统选择的结果, 因而其生长发育喜好大陆性气候条件: 日照充足, 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我国厚皮甜瓜的传统商品产区仅局限于西北新疆( 哈密瓜)、甘肃( 白兰瓜、黄河蜜瓜)、内蒙古( 河套蜜瓜) 等地栽培。而这些产区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生长季节又晚,一般均要在入秋后才能成熟,远销内地上市, 无法满足内地夏季广大市场的迫切需要。80年代之前,北京、山东、河南、广西、浙江、山西等地虽经试种(哈密瓜等品种) ,但均未成功。直到1983年,江苏省农科院蔬菜所通过引进日本伊丽莎白等品种,采用保护地配套栽培技术,率先在南京等地试种成功, 并获得稳定的商品产量。所谓厚皮甜瓜东移并非简单的哈密瓜、白兰瓜的东引, 实际上是一个地理概念, 即改变我国厚皮甜瓜生产仅局限于西北传统产区, 使我国东部地区特别是南方多雨地区出现了亦可种植和发展厚皮甜瓜的全新局面。事实上, 目前东移栽培所采用的品种绝大部分是厚皮甜瓜与薄皮甜瓜的杂交后代。直接将哈密瓜等西北厚皮甜瓜在东部地区栽培, 极少有成功的例子。其主要限制因素是当地的气候条件, 主要原因是在生长后期厚皮甜瓜不能适应当地多湿寡照以及日夜温差较小的气候。往往前期植株生长良好, 果实成熟期间适逢雨季来临, 病害迅速发展而导致失败。实践证明, 通过选择耐弱光品种, 利用保护设施并选择适当的栽培季节, 加强综合防病技术推广高新技术如嫁接栽培的无土栽培等, 厚皮甜瓜的东移栽培就能获得成功。其关键技术包括: (1 ) 选择耐湿抗病的早熟品种: 多年的反复试验结果表明, 适合东移栽培的厚皮甜瓜品种绝大多数是日本与我国育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杂交种, 尤其是含薄皮甜瓜遗传基因的杂交早熟种, 如日本的伊丽莎白的, 我国的维多利亚、太阳、状元等品种。这些品种由于包含有薄皮甜瓜遗传基因,因此比较耐湿、抗病、熟性也早。(2 ) 利用早春或秋冬保护地栽培: 华北地区早春4~6月属于旱季, 比较适合于厚皮甜瓜生长, 因此, 采取早熟保护地躲雨或防雨的方法争取在雨季来临之前收获上市即可获成功; 南方多雨地区6月份进入梅雨季节, 早春低温多雨, 生产厚皮甜瓜必须采用大棚或小拱棚全覆盖遮雨栽培才可获得稳定的商品产量; 华南地区虽降雨量多,但秋季却多晴少雨,故珠海、深圳等地在8~10月试用大棚、温室栽培高档厚皮甜瓜也获得了成功。另外华北、华东地区利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秋延后栽培厚皮甜瓜也已成为现实。(3 ) 采用综合防病技术: 影响厚皮甜瓜东移栽培成功的原因是病害威胁。综合防病技术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栽培措施, 如深沟高畦、棚内全畦覆盖、生长期少浇水或免浇水等措施, 控制栽培环境中的空气湿度; 二是采取定期药剂防治, 大棚栽培进行土壤消毒与室内熏蒸方法; 三是采用膜下滴灌技术; 四是推广嫁接栽培和无土栽培等高新技术, 随着东移栽培面积的迅速扩大, 轮作换茬困难, 连作障碍日益严重, 嫁接栽培和无土栽培等高新技术的应用将日益普及。 1、主要特征、特性(1)根:厚皮甜瓜的根系属直根系,由主根、多级侧根和根毛组成。根系相当发达, 在瓜类植物中仅次于南瓜和西瓜, 分布深广, 主根入土可深达1 . 5米, 侧根横展半径可达 2米较耐旱和瘠薄。好氧性强, 要求土壤疏松透气。土壤粘重和田间积水都会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甜瓜的茎蔓匍匐在地面生长时, 遇湿还会生出不定根, 也可吸收肥水, 并可固定茎蔓, 避免风吹翻卷。甜瓜的根系生长快且易木栓化, 伤根后再生能力弱, 发新根困难, 因此甜瓜育苗移栽不宜过晚, 宜采用营养钵等护根容器保全根系。适于厚皮甜瓜根系生长的土壤酸碱度为PH值6 . 0~6
甜瓜2-word资料(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