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掉期与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的防范
利率掉期与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的防范
邓雄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中国金融业的利率风险日益凸现。市场首次感受到对掉期业务需求的迫切性,是在央行2004年10月29日宣布放开贷款利率上限时。贷款利率上限放开,可能直接导致商业机构出现大量存贷利率不匹配的情况,从而形成利差损失风险,市场迫切需要一种金融工具来转嫁风险,锁定自己的收益成本。而2005年7月21日的汇改后,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叠加后的风险放大效应凸现,由此,央行在同年8月推出外汇远期市场,其后又允许银行做人民币与美元的掉期交易,引入利率掉期业务,金融机构获得了相对完整的避险手段。这样,以利率掉期为代表的人民币利率衍生产品已进入业界的视野。
一、利率掉期概念及其历史的简要回顾
利率掉期又被称为“利率互换”,是指交易双方将同种货币不同利率形式的资产或者债务相互交换。债权债务人根据国际资本市场利率走势,通过运用利率互换,将其自身的浮动利率资产或债务转换为固定利率资产或债务,或将固定利率资产或债务转换为浮动利率资产或债务的操作。由于利率互换不涉及债务本金的交换,客户不需要在期初和期末与银行互换本金。作为一种债务保值工具,利率掉期交易可以达到规避利率风险、降低债务成本、增加资产收益、固定边际利润等功能。
在1982年8月完成,涉及一次德意志银行发行的3亿美元,七年定息欧洲债券是首宗公开的利率掉期。该固定息率被切换至伦敦银行同业美元拆息LIBOR。交易对方是一组当时不能以可接受利率发行定息美元债券的欧洲银行。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银行纷纷充当掉期交易双方的中间人,开始买卖掉期以及为掉期报价,掉期活动因而急速发展。今天,利率掉期在各主要货币下都可以使用,而且仍在不断发展,特别在新兴市场如亚洲等。
根据国际掉期与衍生工具协会(ISDA)的统计,利率掉期未到期的名义总额已从1998年的36万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6月约127万亿美元。同期的日均掉期交易量也从1550亿美元增加到6110亿美元。目前,利率掉期市场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之一,其交易量和影响力远超过远期市场[4]。
二、中国开展利率掉期业务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一)政府外债和国家外汇储备自身特点的要求
从1998到2004年,中国外债增加了8251>.56亿美元,%,尽管偿债率、负债率和债务率二项指标均在国际标准安全线以内,但从期限结构来看,短期债务上升较快,%, %。在全球处于利率上升周期,利率风险应给予足够重视。
图1:1998-2004年中国外债余额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5》《中国统计摘要,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
中国外汇储备规模是人们近期关注的焦点。,5年间增加了6533亿美元,。由于中国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资产,因此,自2001年美元贬值以来,对中国对外汇储备缩水问题争论颇多,对外汇储备的管理和运用超过了以往对外债问题的关注。事实上,外汇储备缩水问题同样引起了其它拥有高额外汇储备国家的重视。
(二)银行规避风险的要求
在当前外汇市场风险凸现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银行的外汇资本金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003年末,中国政府向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注资225亿美元用作资本金,人民币升值就意味着两家银行的资本金折成人民币后等比例缩水,假定它们的风险资产不变,人民币汇率风险直接的后果是降低了两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此外,针对目前外汇占款给央行造成的巨大压力,有学者建议商业银行替央行持有外币头寸,即客户向商业银行结汇后,商业银行不再向央行结汇。这一措施固然可以暂时缓解央行面临的压力,但就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能力而言,这只能给它们带来更大的潜在风险[3]。
(三)企业规避风险的要求
目前,中国企业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全球外币利率进入加急周期后,企业以浮动利率借用的外币债务成本就会上升,因此,有必要尽快采取利率掉期等方式规避利率上升风险。
2、企业大量闲置的外汇资金需要理财。2004年末,,。在全球外币利率进入加急周期时,中国相应的外币存款利率并未同步提高,导致企业外汇存款收益下降。
外汇风险是中国企业目前面临最大的市场风险。外汇风险主要表现在:(1)企业在未来某一时日的收入币种与支付币种不相一致且企业即将收入或支付的外币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比如进出口企业的进口付汇与出口收汇;(2)企业借用外汇债务的利率风险,是由于在贷款的借、用、还二个环节中存
利率掉期与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的防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