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腐烂病的研究进展 苹果腐烂病的发生、分布及危害苹果树是世界上重要的果树之一, 我国栽培苹果树的历史已有 2000 多年。而苹果腐烂病作为一种重要病害普遍存在于苹果的主产区, 轻者枝干残缺, 影响产量, 重者造成死树和毁园, 严重影响着苹果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损害了果农的经济利益。苹果腐烂病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朝鲜, 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波兰也有分布。在我国,主要是华北、东北、西北还有华东、华中、华南等一些省市[1]。 1903 年在日本首次发现该病。在我载见于 1916 年三浦道哉报道发生于辽宁省熊岳城[2].20世纪40 年代末及 60年代初曾两次在辽南地区大流行, 造成果树的大批死亡, 严重危害了苹果的产量。 70 年代,北部苹果主产区发生冻害, 从而造成各地病情有不同程度的回升,对苹果生产造成很大威胁。因此, 对该病的研究也就尤为重要[1]。 苹果腐烂病的危害症状苹果树腐烂病菌主要危害苹果树的主干、主枝, 也可以侵染弱小枝及果实, 20 年以上树龄的结果枝受害较为严重,皮层受害腐烂坏死,危害症状主要分为枝枯型与溃疡型两种[3]。枝枯型主要发生在树势较弱的植株上时,多发生在小枝、果苔。发病初期,病部红褐色,病部蔓延迅速,病斑形状不规则,病健交界处边缘不明显。发病后期, 病斑扩展整个枝干, 最后导致枝干枯死, 病部产生浓密的黑色分生孢子器。溃疡型, 发病初期, 病部为红褐色, 水浸状, 稍肿起。用手指按压时下陷, 并溢出黄褐色汁液, 病组织腐烂时有浓厚的就糟味, 易剥离, 后期, 病部水分蒸发干燥下凹, 变黑褐色, 并与健部交界处裂开, 之后产生黑色小粒点, 即分生孢子器。湿度较大时, 从分生孢子器中溢出橘黄色卷须状孢子角。 2 苹果腐烂病的病原学研究 病原菌的来源与命名目前对于我国苹果树腐烂病菌的起源不是十分肯定。经李美娜研究认为,中国苹果树腐烂病病原菌的来源有两种可能: 一是从日本引入苗木带入了该病菌, 二是原产在我国的野生苹果属的某些种存在着这种病菌,当我国引入栽培品种时,苹果腐烂病菌侵入苹果栽培品种[4]。刘开启等研究发现, 多种树木腐烂病的病原菌也可引起苹果树腐烂病,如桃树腐烂病菌( C. leucostoma . ) 梨树腐烂病菌( C. carphosperma Fr. ) 、山楂树腐烂病菌( C. oxyacanthae Rab ) [5]。日本 1903 年发现此病时,将其命名为苹果腐烂病。 1909 年, 宫部、山田证明是真菌病害, 将病原菌定名为 Valsa mali Miyabe et Yamadao 。其无性型产生壳囊孢属( Cytospora ) 的分生孢子器[1] 。 Kobayashi 经比较认为苹果树上的 V. mali 与其它阔叶树上的 V. ceratosperma ( Tode : Fr. ) Maire 病原菌在形态、性状以及寄主范围上相似,把 V. mali 和 V. ceratosperma 视为同一个种,因此, 将日本苹果树腐烂病菌更名为 V. ceratosperma (Tode : Fr.)Maire [5] 病原菌的多样性 1903 年首次发苹果树腐烂病时,将其病原菌定名为 Valsa mali Miyabe et Yamada (无性型为 Cytospora mandshurica Miura )。 1941 年,日本学者 Nakata 研究发现中国北部苹果树腐烂病菌也为 V. mali Kobayashi (1970) 在比较苹果树上的 V. mali 与其它阔叶树上的 V. ceratosperma ( Tode : Fr. ) Maire ( 无性型为 C. ulus ( Schwein. ) Gvrit.) 标本时发现二者在形态学和培养性状上十分相似,认为 V. mali 是 V. ceratosperma 的异名,将日本苹果树腐烂病菌更名为 V. ceratosperma (Tode : Fr.) Maire 。王旭丽 2007 年通过对体系发育利用 rDNA-ITS 序列、表型比较及致病性实验的研究明确了我国苹果树腐烂病菌的种类及主要危害种群。其研究结果发现, 我国苹果树腐烂病菌的 16 个单倍型分属于 3 个不同的分支,表明我国苹果树上存在 3 种不同的腐烂病菌: V. ceratosperma sensuKobayashi , V. malicola , V. persoonii , 并且无论是分离株的数量还是单倍型数量, sensu Kobayashi 都是我国苹果树腐烂病菌的优势种类,占所研究分析的 96% 的分离株[6].
苹果树腐烂病文献综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