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段:说退秦师
“夜缱而出”说明秦晋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本 段的重点在“说”,说辞虽仅百余字,却委婉曲折,开阖跌荡,步步进逼,层层深入。可分四层:
“秦晋围郑,郑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锐气。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至“君之薄也”一一指出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晋目前尚是盟国,烛 之武的措辞是委婉而谨慎的,他没有立即指出秦、晋联盟的虚伪性,却巧妙地点明秦、晋毕竟是两国 这一事实。这样既符合实际,又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晋联盟的基础,这不能不让秦伯动心。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至“君亦无所害”——说明舍郑会对秦国有益。如果说第三层是分析危害动 摇秦伯的话,这一则是引诱秦伯了。假如烛之武继续挑拨秦、晋关系,很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因此, 他换了一个角度,阐明郑国存在对秦国可能有的种种好处。攻郑还是友郑,秦王当然要权衡利弊了。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至“唯君图之”,在经边一番拉拢引诱后,烛之武不失时机地从秦、晋两国 的历史关系,说明晋国曾对秦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赤裸裸地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然后又从历史 说到现实,进一步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让秦国意识到自己的危险,最终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晋退兵 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表现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 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烛之武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
第一步:欲扬先抑,
第二步:阐明利害,
第三步:替秦着想,
第四步:引史为例,
第五步:推测未来,
以退为进 动摇秦君 以利相诱 挑拨秦晋 劝秦谨慎
(郑知之矣)。
(邻之厚,君之薄也)。
(君亦无所害)。
(君之所知也)。
(唯君图之)。
三、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烛之武:
1、
志士。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 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 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 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 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缱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 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 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 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 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 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 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 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 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 敌营的勇士,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2)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