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店北京猿人周口店北京猿人周口店北京猿人选题缘由?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经历了五个阶段, 20 年代除到 40 年代末是初创阶段, 50 年代到 60 年代初期是承前启后的阶段, 60 年代中期到 70 年代末是蓬勃发展的阶段, 80 年代是硕果累累丰收的十年, 90 年代到现在是走向成熟、继续发展的阶段。在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发展历程中,居首要地位的事件无疑是北京人的发现。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是第一和第二阶段工作的中心,它奠定了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基础,其研究成果和所使用的方法技术对后来的工作影响很大,当下运用新的理论方法对其进行研究的工作仍在继续。?旧石器时代考古相对于其后各考古阶段是比较枯燥乏味的,要取得一些成果往往要穷毕生之力,所以很多人在涉猎考古时刻意规避这一环。鉴于北京猿人的重要地位,故以之为题,以北京猿人相关材料为主,同时介绍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一些基本研究工作,使大家对我国旧石器时代的面貌有所了解。北京猿人遗址(周口店第一地点)的发现发掘? 1921 安特生等发现北京猿人遗址的洞穴堆积; 1921 、 1923 斯丹斯基两次试掘? 1927 起,中国地质调查所组织开始正式发掘? 1928 发现大量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直立人化石? 1929 发现第一个头盖骨,并开始注意到堆积中的人工用火痕迹和石制品? 1931 发现大量石制品,烧骨、灰烬等,对灰土的化学分析使北京人的用火能力得到确认? 1932 开始采用探沟与探方结合的水平发掘法,并对北京人石器工业的特点作初步总结? 1933 年同时发掘周口店第一地点、第十五地点和山顶洞,均有丰富发现; ? 1934 年出版了周口店工作第一本综合性研究报告《中国猿人史要》;开始采用“打格分方法”进行发掘? 1936 连续发现三个直立人头盖骨? 1937 发掘工作停止? 1949 — 1960 恢复发掘,发现直立人化石、石制品、用火遗迹周口店第一地点堆积的地层划分?周口店第一地点是洞穴堆积,堆积物厚 40 米以上。上部含化石的堆积达 34 米, 可分为十三层。堆积主要有洞穴坍塌的石灰岩碎块和流水带入洞内的黏土、粉砂等残积物构成。第 1-3 层为含化石的角砾岩层。第 1-2 层厚约 4米,发现石制品很少。第三层厚约 3米,有直立人化石,亦有丰富石制品及用火痕迹。第4层为灰烬层,由杂色灰土堆积形成,含烧骨、烧石、石制品。厚度约为6米。第5层为厚 1米左右的黑色硬灰层,很少的石制品与人类化石第6层为含化石的角砾砂层,厚约 5米,含有丰富的石制品、烧骨、烧石及人类化石第7层为厚约 2米得深灰色的松砂层,含动物化石较多,而人类化石和石制品却很少,说明堆积形成期间不宜人类居住活动第8、9层是含丰富化石的角砾岩层,厚约 6米,为下文化层第 10 层上部为含化石的红色土层,下部为薄灰层,动物化石较多,人类化石和石制品较少第 11-13 层是整个堆积的下部,发现的石制品与化石都很少重要收获?数量众多的直立人化石—北京猿人的体质特征 1、化石材料:从 1921 到 1966 ,总计在周口店先后发掘出猿人化石材料共有头盖骨 6个、头骨碎片 14 块、下颌骨 15 块、股骨 7段、胫骨一段、肱骨 3段、锁骨 1段、月骨一块、牙齿 153 枚,代表 40 多个个体。 2 、北京猿人的体质特征: 脑量较小,平均为 1075 毫升;头骨高度远低于现代人,前额低平,头骨上窄下宽,最宽处在耳孔稍上方,骨壁较厚;眶上圆枕粗壮,向前突出,并且左右互相连接,枕骨上有发达的枕骨圆枕;下颌骨特别发达,有下颌圆枕;吻部突出,缺乏下颏;颅顶正中有明显的矢状脊。牙齿较现代人大,呈铲形;宽鼻子;面孔低而扁平下肢骨已基本具有现代人的特征,上肢又比下肢进步,而头骨却保留了较多的原始性质,说明北京人身体各部分的进化速度并不一致。?石制品—北京人石器工业的特点: 1、石制品的原料北京猿人遗址发现的石制品数以万计,主要的石器原料有脉石英、砂岩、水晶、燧石,其中脉石英约占 % ,水晶和砂岩约各占 % 、 % ,燧石约占 % 2、石器的类型、组合石器分为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石锥、雕刻器和石球等,还有许多制造石器的工具如石砧、砸击石锤、锤击石锤等。刮削器数量最多,占 75% ,形体较小。尖状器次多,约占 14% ,器形也较小。石锥的加工方式与用途与尖状器相似, 形体一般比尖状器更小,与尖状器不同的是尖部修理出有转折的肩。雕刻器形体较小,数量也少。砍砸器约占总数的 % ,为大型石器,另一类大型石器为石球,数量少。 3、石器加工方法打片方法有砸击法、锤击法与碰砧法。广泛使用砸击法,有大量的砸击石片和石核,这主要是由于大量使用劣质的脉石英原料之故。锤击法使用也较多,主要用于加工燧石及砂岩。碰砧法多用于生产砂
周口店北京猿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