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劳动合同即终止[ 案例介绍] 孙某,女, 1951 年生, 北京某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工人。 1997 年 11 月,孙某与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劳动关系,任保洁员,一直工作至 2009 年底。 2008 年1 月,双方订立了《用工协议》,用工期限至同年底届满。 2009 年,双方未再订立书面协议,但孙某仍在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至年底。 2010 年,孙某诉至法院,要求用人单位支付 2009 年未订立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差额及 25% 的经济补偿金。法院认为孙某自 2001 年起(年满 50 周岁)即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双方劳动关系终止。此后, 孙某虽继续为环境卫生服务中心工作, 但双方之间的关系应按劳务关系对待。据此,驳回孙某的诉讼请求。“ 退休人员再就业, 与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的是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此前司法实践中存在很大争议。”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劳动争议案件办公室主任李经纬介绍说, 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合同终止。据此, 本案中孙某达到了法定退休年龄, 她与环境卫生服务中心的劳动合同就自然终止了。“ 但劳动合同的终止并不必然意味着劳动关系终止。” 李经纬说,如果劳动合同到期,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未续签劳动合同, 但劳动者仍在单位继续上班,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并没有终止, 两者之间形成事实劳动关系。那么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之后, 劳动关系是否就终止了, 双方之间的关系就转化为劳务关系了呢? “ 在 2010 年9月 14 日之前,法律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规定。” 李经纬说。 2010 年9月 14 日起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三)》( 以下称《解释(三)》) 对该问题予以了明确。《解释(三) 》第七条规定: “ 用人单位与其招用的已经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发生用工争议,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 依照该条的规定,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或领取退休金的人员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应为劳务关系。按照法律规定, 劳动者要领取养老保险待遇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年龄条件。一般来说, 男员工为 60 周岁,女员工中管理人员为 55 周岁,普通工人为 50 周岁。二是社保缴费年限。对于 1993 年以后参加工作的人来说,养老保险法定缴费年限为 15 年。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并且符合法定缴费年限的,可以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对于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来说, 其有国家给予的养老保险, 因此, 无须特殊保护, 对于其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按劳务关系处理。但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无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情况, 李经纬说,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样的: 一是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期间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的, 劳动者无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二是劳动者因自身原因无法享受基本养老待遇的,如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虽然依法缴费但缴费年限不足,也无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三是劳动者因法律法规原因无法参加养老保险或享受养老保险待遇的, 如劳动者跨地区就业, 由于养老保险无法在地区间流转而导致无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在上述情形中, 劳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劳动合同即终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