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瀛鳌余瀛鳌- 中医瑰宝苑- 中医经典,中医名著,中医古籍,中医珍本,医案、医论、医话, 脉法、脉诀, 针灸, 经方、偏方、秘方, 民间中医中医瑰宝苑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五余瀛鳌名老中医经验集目录勤求搏取学验俱丰———中医临床文献学家余瀛鳌王凤兰程车旗整理编者按: 余瀛鳌, 江苏阜宁人, 1933年生, 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史文献所所长。早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 其后参加首届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班, 并拜名中医秦伯未为师, 多得其传。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文献工作, 在临床、文献、教学中学验俱丰,硕果累累。主编出版《新安医籍丛刊》、《中医文献辞典》等多种大型学术著作, 培养博士、硕士19人。因其在工作中的突出贡献, 1992获中心收入《国际知识分子名人录》。本文重点介绍余氏在文献研究中, 对中医古籍, 特别是《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的研究成果, 以及在对“上病下治”、“下病上治”、“方剂研究”的独特见解。临证特色记录他治疗肾炎、肝病、妇科病的经验。其名案评析、医论医话及经验方均是余氏长期临床和文献研究中的结晶,面世之后,定会大放异彩。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敬录先大父奉仙公诗联余瀛鳌生于1933年, 祖籍江苏阜宁。 1938~1950 年就读于上海。 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医本科, 同年7月分配在中央直属机关第二医院内科任住院医师。 1955年12月参加卫生部主办的首届全国西学中研究班, 1958年5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 长期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先供职于中医研究院编审室(后改名为文献研究室) ,1982年与医史研究室合为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历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余氏秉承家学, 并于1956年拜卫生部中医顾问秦伯未先生为师,遵师“多读书,多临证”之训,耕耘中医临床文献40余年, 博览群书, 勤于思考, 尤致力于中医内科、妇科的文献研究和临床实践,并撰写多种中医学及辞书类著作。其于临证,博采诸家之长,不拘经方、时方, 择善而从, 或予融会应用于临床。余氏主张辨病(包括中西医病名概念) 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对于常见病, 着意于探求“删繁就简”的证治规律, 反对过于繁复的病证分型。并注重疾病的“通治方”研究, 力求拟定切合病机和便于推广应用的通治效方, 对某些病证的不同临床表现,用“通治方”加减以体现施治中的“同中之异”, 便于学习、交流, 也较易于寻觅一些疾病的证治规律。其于内科, 对肝肾泌尿生殖系疾患、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病、糖尿病、肺炎、癫痫等病尤为专擅。兼治第五卷104妇科, 长于崩漏、不孕等病证。其临床方治已被收入《名医名方录》( 第一集)、《当代名医证治汇粹》等多种医籍。是我国中医临床文献学科的带头人。近20年来, 先后任硕士生、博士生导师, 为培养中医后继人才, 不余遗力。先后培养中医文献硕士生、博士生共19名, 并在所内主办的历届中医文献及医史高级进修班和院研究生部, 院培训中心等处主讲若干专题,为弘扬中医学术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余氏著述丰富。早期有《( 重订) 内经类证》、《金匮要略语译》等书, 后又参与主编《常见病验方选编》、《中医名词术语选释》、《简明中医辞典》、《中医大辞典》等书。领衔主编《新安医籍丛刊》、《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 医学卷》(以上两种均为1000万字以上的宏编)、《中国传统医学大系》、《中国古籍珍本提要》、《现代名中医类案选》( 日文版名《名医临床例选集》)、《中医文献辞典》、《中医各科通治方研究》、《历代中医名著精华丛书》等。另有审订、点校之医籍多种。他所编撰的多种医书, 其中《中医名词术语选释》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新安医籍丛书》获华东科技图书一等奖,《中医大辞典》(合订本)、《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分别获中国中医研究院一等奖和二等奖, 《现代名中医类案选》获全国医史文献及医学工具书金奖。发表学术论文约200篇,在中医学术界有较大影响。余氏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生部客籍教授、博士生导师, 兼任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国中医药文化博览会专家委员会顾问、当代中医药技术中心顾问、新安医学研究会顾问、中国中医药学会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自然科学史研究》编委会委员、《中医杂志》特约编审、美国安德生抗癌中心顾问等职, 并曾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优秀科技图书评委会委员等职。 1992年, 英中心已将余氏收入《国际知识分子名人录》并收入《当代世界名人传》(中国卷)等书。199 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学术精华一、历代中医古籍文献概述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学,是我国科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所蕴藏的精粹内涵,主要依靠数以万计的丰富典籍文献予以传世, 并由此得到继承
余瀛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