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审稿误区浅析
审稿心理是编辑审读文稿时的心理状态,它贯穿于编辑审读活动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制约着编辑的审读活动,影响着编辑的审读质量。审稿心理的优劣好坏是衡量一名编辑是否称职和优秀的一个重要“软件”,在编辑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认识编辑的一些审稿心理误区,有助于编辑在审读活动中调整好自己的心理,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提高审稿质量。
一、盲从权威
在各个领域,都有一些名家大师,他们术业有专攻,学业有专长,业务上有较高的造诣。面对这样的名家大师,编辑在审读文稿时,往往有一种盲从的不良心态。书刊编辑界掀起的一股追逐名人名家、大讲名人效应的风气,以至于唯名家是从,实际上是盲从权威心理的一种反映。有这种心理的编辑往往为作者头顶上眩目的光环所迷惑,解除心理戒备, 不严格认真地进行审读,只草草浏览一遍不作深入分析就认为他们的稿件是高质量的,给予过高的评价,甚至不加审读想当然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们的文稿一定是高水平的。
盲从权威的审读心理容易导致编辑忘记自己的职责,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编辑的审读加工。尊重权威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但尊重与盲从是两回事,前者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展开,后者则阻碍创造性思维的进行。名家大师的文稿未必每一篇都是好的,即使整体上是优良的,也不能排除细节上百密一疏,存在若干纰漏。盲从权威心理易使编辑不依据论著的实际质量而仅凭论著作者的知名度来评判其高低,因人取文。因此,我们“面对书稿时要对作者抱一种‘不信任态度’,睁大眼睛去挑其中的毛病,即使大名家的作品也不例外。如果头脑里有了‘名人崇拜’,以为名人的东西不会有问题,结果往往就要出问题。”[1] 盲从专家,人云亦云,扼制了编辑创造性地发挥编辑职能,有碍编辑的审稿选稿工作。
二、轻视心态
盲从权威的反面便是对无名作者的有意无意的轻视。由此,对无名作者的作品则产生一种带有偏见的挑剔苛求心理,对编辑来说,这几乎是一种通有的心理定势,许多大学学报基本上不刊载副教授职称以下作者的论文,笔者还见过几家学报在稿约中作了这样的声明。这种审读心理以人论文,先入为主地否定文稿,认定无名小卒的文稿质量一般不行或根本不行,如此做法对编辑审读活动的妨碍将是不言而喻的。评价的客观性是审稿工作的基本特征,先入为主的偏见则是审稿工作的大忌。在审读工作中,无论作者是谁,文章价值几何,从职业道德上来说,编辑应该也必须一视同仁。
轻视无名作者的审稿心理因人废文,对编辑审稿工作有很大的副作用。从一开始便轻视无名作者,对他们抱有偏见,这不仅仅是一个妨碍编辑工作的问题,也是一个有关编辑职业道德的大问题。这种违反科学准则、有悖编辑职业道德的行为,无助于审稿选稿工作,无助于学术事业的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编辑同志在审稿子的时候,既要严格,又不宜求全责备,不要错过一篇有希望的作品,不要错过一个有希望的作者,……要不拘一格,打破框框,哪怕作品只有一点儿长处,一点儿新东西,就要想方设法帮助把它改好。”[2] 编辑界历来强调对作者要一视同仁,关注作品有无可取之处,希望能发现有潜力的作者,而不看作者是谁。在科技学术期刊界广泛实行的匿名审稿制在一定程度上为的就是要克服对普通作者因人废文的不良倾向,真正做到对作者一视同仁。
三、先睹为快
先睹为快心理是读者、观众普遍存在的一种阅读观赏心理。编辑作为特殊的阅读个体,有时也和普通读者一样,会不由自主地
编辑审稿误区浅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