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美好家园防火墙——环境保护法
教学目标
了解人和环境关系,熟悉环境问题历史,了解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了解环境保护法特点,掌握环境保护相关制度。
教学关键
了解环境保护法特点,掌握环境保护相关制度。
教学难点
环境问题产生原因
教学方法 讲授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环境和环境问题
(一)环境
大家在通常意义上使用“环境”这一词汇时,往往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即围绕某个中心事物外部空间、条件和情况,便组成某一中心事物“环境”。人类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群空间,和其中能够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多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过自然原因总体。《中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多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自然原因总体,包含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址、人文遗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
(二)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指因为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改变,以致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现象。自然原因引发环境问题叫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题,人为原因引发环境问题叫次生环境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环境法关键研究是第二环境问题。
第二环境问题又能够分为两类: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环境破坏是指因为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或进行大型工程建设,使自然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盐碱化、资源枯竭、气候变异、生态平衡失调等。环境破坏造成后果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有甚至不可逆转。环境污染关键是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把大量污染物排入环境,使环境质量下降,以致危害人体健康,损害生物资源,影响工农业生产。
当今世界五大问题,人口、资源、能源、粮食和环境,广义上全部属于环境问题。
二、环境保护法概念和特点
(一)环境保护法概念
通常认为,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而产生社会关系法律规范总称。
(二)环境保护法特点
1.综合性。
2.技术性。
3.社会性。
三、环境保护法体系
中国环境保护法体系由以下各部分组成:
(一)宪法中相关环境保护要求
中国宪法第26条要求: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
(二)环境保护基础法
1989年12月26日颁布环境保护法是中国环境保护基础法。
(三)环境保护单行法
中国现行环境保护单行法律有: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防沙治沙法。
(四)环境标准
在环境保护法体系中,有一个特殊又是不可缺乏组成部分,就是环境标准。如《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渔业水质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等等。
(五)其它部门法中相关环境保护法律规范
中国民法通则、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和经济法中有不少相关环境保护要求,表现了环境保护法综合性特点,同时也反应了法律生态化趋势。
(六)中国参与国际法中环境保护规范
中国参与关键环境保护国际条约有:《联合国海洋法条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理巴塞尔条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条约》、《联合国气候改变框架条约》、《联合国生物多样性条约》、《南极条约环境保护议定书》等。
四、环境保护法基础标准
(一)协调发展标准
(二)预防标准
(三)污染者负担标准
(四)公众参与标准
思索题:
环境保护法有哪些特点?
第二课时
环境保护法基础制度
一、环境计划制度
环境计划是指为使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国家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改变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本身活动所做时间和空间合理安排。在环境保护中,计划有着关键作用,是在环境保护中落实预防标准,预防污染从而改变被动治理根本方法。对其规范化、法律化形成也是一项综合性优异环境管理制度——环境计划制度。
二、清洁生产制度
清洁生产是指不停采取改善设计、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取优异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方法,从源头削减污染,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危害。清洁生产制度则是对上述各步骤、内容和方法法定化、正规化和制度化。
三、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一定区域内进行开发建设活动,事先对拟建项目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进行调查、估计和评定,并提出防治对策和方法,为项目决议提供科学依据。 (一)环境影
美好家园的防火墙——环境保护法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