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消化系统一个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粪便干结,排便困难或不尽感、粪便重量和次数减少。正常人排便习惯因人而异,由2-3天1次,到每日2-3次。但粪便并不干燥坚硬和不适感。如果排便间隔超过48小时,不伴任何痛苦时,也不应称为便秘。
功能性便秘亦称习惯性便秘是指原发性持续性便秘,在临床上把它视为一个独立的疾病。近几年来许多资料显示所谓的功能性便秘的定义并不准确,如便秘病人的结肠壁常有肌纤维和肌间神经丛变性、出口梗阻型便秘多有直肠粘膜脱垂、会阴下降综合征、直肠前突、盆底松弛综合征或盆底痉孪综合征等器质性病变。随着临床经验的总结和检查方法的改进,这些疾病可能各自成为独立的病种。
*
第一页,共43页。
发病情况
便秘为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症状,我国北京地区成年人便秘的发生率为6%、女性是男性的4倍。以老年人多见,65岁以上老年人便秘的发生率约为30%,近年来青年人便秘发生率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且精神因素是高危因子之一。
*
第二页,共43页。
排便的生理过程
生理情况下,排便包括产生便意和排便动作的过程。结肠混合运动和集团运动将粪便推进到直肠。当直肠充盈时,直肠壁受压力刺激并超过阈值时引起便意。这种冲动沿着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传至到腰骶部神经脊髓的排便中枢再上传至丘脑达大脑皮层。约环境允许,则耻骨直肠肌、肛门括约肌松驰,提肛肌收缩促使排便。此外,腹肌和膈肌有足够的力量协助排便动作。
*
第三页,共43页。
*
第四页,共43页。
*
第五页,共43页。
结肠内的团块移动
*
第六页,共43页。
发病机制
排便生理过程任一环节出现故障均可引起便秘。此外,粪便的容积和稠度、直肠顺应性、内外括约肌功能、耻骨直肠肌与肛直肠角、直肠感觉等均可影响排便过程。
*
第七页,共43页。
病 因
功能性便秘的发生可能与心理因素、先天性异常、炎症刺激、滥用泻药及长期有意识抑制排便,或与支配肛门内外括约肌的神经功能异常有关 。
*
第八页,共43页。
病 因
由于不良的饮食习惯,使得食物中所含机械或化学的刺激不足(如蔬菜中的纤维素)或因摄食量过少,使肠道所受刺激不足,反射性蠕动减弱,造成便秘;
在结肠的总蠕动后,粪块进人直肠,从而引起排便反射。但当便意经常被忽视,排便场合和排便姿势不适当,以及经常服用强泻剂或洗肠等,均可造成直肠反射敏感性减弱。有效的神经冲动减少,导致便秘;
精神抑郁或过分激动,使条件反射发生障碍,高级中枢对副交感神经抑制加强,使分布在肠壁的胸腰支交感神经作用加强,因而产生便秘。
不良的生活习惯,睡眠不足,持续高度精神紧张状态等,亦可造成结肠的蠕动失常或痉挛性收缩,因而造成便秘。
*
第九页,共43页。
临床分型
按动力异常可分:
慢传输型:缺乏便意或粪质坚硬,全胃肠或结肠通过时间延缓或结肠动力下降。
出口梗阻型: 排便不尽感、排便费力或排便量少,常伴肛门直肠下坠感。常有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盆底肌失调等。
混合性:慢传输型和出口梗阻型同时存在。
*
第十页,共43页。
功能性便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