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审计目标与审计范围
第一部分本章概述
1
审计
第一部分知识点讲解
◆
注册会计师自诞生以来,从其内容发展来说,主要经历了详细审计、资产负责表审计、和会计报表审计三个阶段,审计总目标也随之有所变化:
2
审计
阶段
时期
特征
功能
第一阶段:
(详细审计
阶段)
1844年—20世纪初期
以查错防弊为审计目标。
审计的功能主要是防护性,判定有无技术错误和舞弊行为。
第二阶段:
(资产负债表审计阶段)
20世纪初期-30年代
以判断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为主要审计目标。查错防弊目标依然存在,但已退居第二位。
审计的功能从防护性发展到公证性,但只限于对资产负债表所有项目余额的可靠性和真实性的审查。
第三阶段:
(会计报表审计阶段)
20世纪30年代后
以验证会计报表的公允性为主要审计目标。审计由静态审计发展到动态审计,并增加了管理审计的内容。
审计目标不再局限于查错防弊和为社会提供公证,而是向管理领域有所深入和发展。
3
审计
尽管审计总目标有了上述的变化,同时在现代审计中管理咨询服务、会计服务和税务服务的业务量也在日渐增加,但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职责始终是对被审计单位执行会计报表审计。它是审计业务的基础,其他性质的审计业务只是会计报表审计的延伸和发展。
4
审计
◆
(一)我国独立审计总目标
(二)会计报表使用者希望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作出鉴证的理由:
第一、各会计报表的使用者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往往存在着利益背离与冲突,因担心被审计单位提供带有偏见、不公正的会计报表,他们便向外部独立人员寻求鉴证,以维护其自身利益。
5
审计
第二、会计报表是其使用者们进行投资、贷款及其他决策的最主要的资料来源,需要确定被审计单位是否按公认会计准则编制会计报表。
第三、会计业务的处理及会计报表的编制日趋复杂,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因缺乏会计知识而难以对会计报表的质量作出评估,他们只能求助于注册会计师对会计报表的质量进行鉴证。
第四、距离遥远的会计报表使用者往往难以直接评估会计报表的质量,基于对经济决策的考虑,他们只能依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如南京股民炒西藏明珠股票)
6
审计
(三)意义
,注册会计师在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后,应当视审计中是否受到限制,是否与被审计单位有不同意见,以及是否存在未确定事项等,并根据其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分别出具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有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也有利于被审计单位改善其经营管理。
7
审计
,如果后来事实有所出入,则责任可能并不在注册会计师。因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是恰当的,所得的结论是合理的。然而责任到底在谁,则必须进一步划分被审计单位的责任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合理把握的区别[“第一章注册会计师审计概论—第二节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本概念—三、审计的目的--(一)一般目的”、“第四章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第一节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概述—一、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本章“第一节审计总目标—二、我国独立审计的总目标--(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已学过]
8
审计
“合法性、公允性”的责任
(1)合法性
①注册会计师有责任合理制定计划;
②注册会计师应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
③注册会计师虽然不可能发现会计报表中所存在的全部错误、舞弊和违反法规行为,但实施了前二项之后,就可以合理确信能发现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错误、重大舞弊以及对会计报表有直接影响的重大违反法规行为。[“第四章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第一节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概述:一、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9
审计
(2)公允性
①注册会计师应注意运用正确的判断;
②注册会计师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③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查予以确定。
10
审计
内部审计--审计目标与审计范围(PPT 72页)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