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加快经济发展,增强发展后劲,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和谐社会建设、富民强县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一章 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现实基础
2006年至2010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56.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22。2亿元,年均增长13。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500元,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图1)。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1。1:33。9:。3::36.0,。9亿元增加到2010年95。7亿元。 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8亿元。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发展实力显著增强。已从注重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转变为既注重增长速度又注重提高增长质量和结构优化升级.
图1石门县地区生产总值及年增长率(2006—2010)
数据来源:石门县2006—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城乡建设协调推进
城乡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2006年至2010年,共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7亿元,交通条件、城镇建设得到改善,电力和通信保障能力得到提升。农村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农林水事务支出占比由2005年的10。41%提高到2010年的25。6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40145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84432万元,%。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脚步。为支撑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37。,企业效益明显好转,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49。5%增加到2010年的62。5%,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农业产业化取得新进展,畜牧、蔬菜、林果呈现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态势。社会保障、就业、环境保护、农林水事务、城乡社区公共设施、交通运输等投入快速增长,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得到加强.
4。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至2010年,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件数分别达到281和156,。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毕业生升学率均达到100%。。05%,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到8。01万人,医疗保障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建设的投入力度,全县广播、电视、文化、体育、民政福利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呈现出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生态县创建、人口和计划生育等工作成绩显著。
5。人民生活大为改善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804元增加到2010年的4825元,实现了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图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8.1%下降为2010年的32.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的55%下降到2010年的51。4%,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
图2石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06—2010)
数据来源:石门县2006—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二、发展环境
1.新阶段
一是工业化迈入新阶段。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的分析预测,我国将于2014年结束工业化中期阶段,2015年综合工业化指数将达到84.7,整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按照人均GDP标准(2005年美元)和城市化率判断,石门县目前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预计2014年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石门县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率现已达30。1%,预计2015年达到41%,城市化步入加速发展阶段。
三是经济发展迈向新台阶。,预计2015年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全县经济发展将登上新的台阶.
,“十二五”时期,国家将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和更有效举措,不断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更多倾斜布局重大项目,全面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
石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