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济慈《夜莺颂》的意象手法对主题的诠释.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济慈《夜莺颂》的意象手法对主题的诠释吴艳萍张明悦(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锦州 121001 ) 摘要: 约翰· 济慈是 19 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夜莺颂》中运用各种感官意象把夜莺的欢乐境界描写成五彩缤纷的、令人向往的梦幻世界。诗人借助这种意象手法表达了自己心中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对自由世界的向往。关键词: 济慈;夜莺颂;意象;主题中图分类号: I106. 2 文献标识码:A 在《夜莺颂》中, 诗人通过夜莺的歌声阐述了其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不难看出他试图脱离尘世的痛苦与忧愁。读者亦能看出在梦幻般的美妙世界和残酷的现实面前,诗人又无法永远停留在夜莺的境界,于是他只能借助诗歌的力量,在诗的世界里达到心愿。这是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体现,也能看出他在短暂而又痛苦的人生中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济慈在表达这样的主题时,采用了多种意象的表现手法, 本文通过对诗人的写作手法的研究进一步探究诗人的心境。济慈( 1795 — 1821 ), 19 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出生于伦敦的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由于出身贫寒,济慈一生穷困潦倒。幼年时期生活悲惨至极。八岁时父亲去世,十四岁时母亲去世。由于生活窘迫,再加上先天遗传因素不好,济慈的身体每况愈下,二十四岁的时候就染上了可怕的不治之症-肺痨。疾病的困扰使他不得不与自己相恋多年的未婚妻分手。然而身体和精神双重打击却没有让诗人一蹶不振。因为济慈知道只要追求美,才能洞察美,感悟美。这样的信念一直激励着济慈勇敢地走完人生,敏锐高雅的心态是诗人前进的动力,同时也点燃了世人的希望之路。 21 岁时开始诗歌创作, 1817 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许佩里恩》等长诗是他的巅峰之作, 《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是广为流传的脍炙人口的佳作。 1818 年, 23岁的济慈爱上了邻居范妮· 布恩小姐,但是那个时候济慈得了严重的肺病,尽管处于热恋中的济慈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但是寒酸的经济条件加上病入膏肓的身体状况, 诗人只能把美好的憧憬寄托于诗歌当中去。一个春天的早晨济慈坐在花园里的树下,用心体会着春天的气息,温暖的阳光和美妙的夜莺的歌声让诗人回味着自己和未婚妻曾有的幸福,济慈为这样的美好生活而陶醉,诗人的创作激情也被燃烧起来。于是《夜莺颂》诞生了。《夜莺颂》正是在这种悲愤与渴望中创作出来的。 1821 年, 济慈在朋友的资助下前往意大利治疗休养, 但是不幸的是此后不久,由于病情恶化,济慈病逝于罗马,年仅 25 岁。约翰·济慈在自己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这是他对诗歌艺术的孜孜以求和无私奉献。济慈的诗歌是唯美的代表。尽管济慈出身卑微, 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对艺术的追求。济慈把自己有生之年无法实现的愿望寄予诗歌,他希望自己的梦想能在诗歌中实现。《夜莺颂》中一系列意象手法的运用源于他对真实世界的仔细品味。这种对自然世界的感知和热爱正是诗人对生活的憧憬。因此《夜莺颂》也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与统一。济慈运用意象的手法构造了一个美好的梦幻般的世界。首先诗人被夜莺的歌声打动, 因为“你的幸福使我太欢欣”。夜莺的歌声代表着诗人内心向往的欢愉,夜莺的欢乐境界正是诗人要找寻的,于是济慈借助美酒来到了自己的意象世界“哦,但愿有口葡萄美酒!冷藏在幽深的地窖多年,使人领略到花香,歌唱和阳光

济慈《夜莺颂》的意象手法对主题的诠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zgs35866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7-2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