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宝宝讲故事,爸爸妈妈常见的误区误区一:孩子还太小,给他们讲故事等于对牛弹琴, 等大了再开始讲也不迟很多小宝宝的家长都会这么认为:孩子这么小,连话都不会说,怎么能听得懂呢?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只要故事的选择适合孩子的月龄特点,孩子的接受能力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期,他们不会说话不等于听不懂, 相反,他们非但能够听懂,而且会在开口说话之后逐渐把吸收的熟悉故事“还给你”!在这方面我深有体会, 女儿桐桐一岁左右的时候,我经常给她讲《打呵欠》的睡前故事,当时她听了并没有多大反应,可是一岁半之后,小家伙忽然开始断断续续地给我复述这个故事了,开始只能复述其中的一个结尾,渐渐地便能复述开头,现在连中间部分都复述的差不多了。误区二:故事影像资料发音标准、形象生动,比爸爸妈妈自己讲述效果好的多这是一个比较具有普遍性的误区,这种偏见的存在,其实是对孩子的心理缺乏了解所致。虽然录音及影像资料播放的故事发音标准、吐字清晰、音调优美、讲读形象生动,但对于孩子来说,最有吸引力的声音还是爸爸妈妈,特别是妈妈的声音,而且,亲子互动中的那种温馨气氛绝对是冰冷的电子媒介难以取代的。所以,妈妈们千万不要浪费这个免费资源,在孩子有兴致的时候,把他揽到身边,声情并茂给她讲个故事,定然会创造出高质量的亲子乐趣。误区三:讲故事就是成人讲,孩子听讲故事,知识相对丰富的成人当然应该是主讲者, 但这并非意味着只要让孩子安静地听讲即可,因为孩子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还不能持久,如果让他们被动地坐在那里乖乖听讲,很可能不多长时间便腻歪了,另外,孩子虽然“无知”、“笨拙”,他们的参与意识可强呢,如果能适当地把他们引入故事情景,让他们进行力所能及的配合,则可大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所以,科学的讲故事方法应该是尽量增强互动, 以此不断强化孩子的热情。怎样讲,宝宝才爱听(方法和技巧) 1、良好的选材是成功的一半由于孩子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差,随机注意占优势且不稳定,故事内容是否具有直接的吸引力对于维持孩子的兴趣往往具有决定作用,因此,爸爸妈妈在给孩子讲故事之前,一定要慎选故事内容,那么, 市面上林林种种的故事读物中,什么样的故事最适合孩子呢?建议您除了综合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外,再考虑以下几点:(1)故事内容跟生活经验比较接近,否则,故事可能无法激活孩子的表象而难讨他们喜欢;(2 )故事情节简单, 短小精悍、有逻辑性,只有这样,故事才既便于孩子理解,又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3)表述语言富有节奏感,这样不仅听起来朗朗上口,而且便于孩子记忆。善于运用肢体语言等载体激活孩子的表象对于幼小的孩子、特别是一岁半之前的孩子来说, 由于他们的抽象思维还不发达,思维活动的进行还具有很大的直观性,因此,父母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想办法调动他们头脑中现存的表象或创造直观的影像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增强表述的直观性是个很重要的手段,因为成人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肢体表情、对某些抽象动作的模仿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而且可以让孩子产生亲切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借助图文并茂的绘本, 让生动的图片带孩子进入想像的世界,则不仅更容易地让他们爱上故事情节,还有助于他们阅读习惯的培养。 3、注重吸引孩子的参与对于模仿和表演能力已经有一定发展的孩子来说,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适当鼓励他们参与故事情景,
给宝宝讲故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