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人单位招人难呢;大学生自身在面临就业、择业情况时是怎么想的;作为高校这样的育人环境我们该怎样更有效地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并切实地促进毕业生的就业等等。
面对就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通过几年大学生活,同学们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发展,但是在就业过程中,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调整就业心态已成为大学生就业成败的关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全面系统地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只有清楚他们出现这些问题的本源,才能更好、更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
一、大学生常见就业心理
当前,大学生们就业心理非常复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就业心理,常见的大学生就业心理主要有可以规纳如下:
1.
攀比心理。这类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不考虑自己的主客观条件,不深入了解单位发展情况,而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择业标准,盲目与身边同学攀比,表现为攀比待遇、工作单位等。由于此心理的作用,他们要么暂不就业等待好单位来临,要么朝三暮四频频更换工作岗位。
2.
从众心理。这类大学毕业生对用人单位、对自己都缺乏全面理性的认识,求职时容易接受心理暗示,在招聘会上看到应聘的人多就跟着去应聘,也不管是否适合自己、是否有利于自己的发展,盲目签约,也随意毁约,错过了适合自己个性与发展的机会。
3.
急功近利心理。许多大学生未能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对就业岗位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为了找工作大跑招聘会,简
历漫天投,没有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实力,没有做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评价,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存有在找工作岗位中一步到位的天真梦想,缺乏对自身能力及就业环境的客观评价。没有长远的眼光和抱负,受眼前利益所驱动,急功近利心理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取向造成就业困难,即便实现就业也会在遇到挫折时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
4.
好高骛远心理。这类学生认为有了大学学历这个护身符,即可高枕无忧。大学期间,他们放松了自我约束,蹉跎时光。面对择业时,又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竞争能力,一味把良好的地域环境和优厚的经济收入作为首选目标。他们在遭遇大单位拒绝的同时,也错失了许多适合他们的就业单位。看着周围的同学陆续落实单位,他们又容易从过度自信陷入盲目自卑的心理困境,以怀材不遇的愤慨偏激地对待人生。
5.
依赖关系心理。有一些高校毕业生,缺少那种积极主动寻找工作的心态,他们往往认为自己读了这么多年书,国家和高校不会不管,会主动给自己提供一些就业的机会,自己可以有一定的选择余地,不用那么费神和费力。甚至有一些同学认为社会关系很重要,只要自己的父母托托人,找找关系,自己的工作问题也会解决。
6.
自信自大心理。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由于接触社会较少,思想成熟度高,把很复杂的问题往往看得很简单,很少能够科学、理性地考虑到现在就业形势的严峻。在择业和就业的过程中,他们往往把自己看得过高,认为自己学习好,当过学生干部,就应该找到一份待遇、各方面比较好的工作。
7.
自卑挫折心理。现在有很多高校毕业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一直受到父母的呵护,没有经受过现实生活的挫折与挑战,他们心理的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往往比较弱,一旦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就会感受到失落、悲观和自责。
二、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形成的原因分析
1. 社会因素。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剧增而就业岗位有限,就业市场不完善,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对就业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心理产生了巨大冲击,使学生就业心态失衡,产生焦虑、急躁、偏执和抑郁心理,另一方面大学生受功利倾向的影响,在择业时越来越多地考虑目前的利益,缺乏职业的社会意识、长远意识,从而表现出就业过程中为利益所牵引,盲目追求就业环境、经济收入、福利待遇等。
。主要包括父母的期望、父母的职业定位、父母的地位和社交能力、社会关系、家庭环境和氛围等方面,这些因素的存在使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产生了依附心理。
3.
学校因素。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训练、健康心理的指导教育等工作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自身需
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