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泰坦尼克号-3D》影评.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泰坦尼克号 3D》拍摄影评自从卡梅隆在 1997 年让“泰坦尼克号”重见天日后,这艘世纪巨轮在电影史上书写的传奇就从未停止过, 11项奥斯卡桂冠,影片中多个画面被定格为永恒的银幕经典……如今在泰坦尼克号沉没 100 周年之际,这部传世佳作更是成为了一种情怀,演变为全球影坛的文化现象。事实上,尽管大部分的普通观众都把《泰坦尼克号》 3D版的重映当做一场怀旧盛事,但是卡梅隆本人不认为该片是在主打怀旧牌。这点从本片的前期宣传以及全球首映红毯盛况都可以窥见一斑, 片方自始至终都把它当成一部新片在进行操作,而最终的成品也确实证明了这点,正如影片的片名一样,泰坦尼克号 3D版的“新”就是新在其主打的 3D上。众所周知,詹姆斯卡梅隆自《阿凡达》后就开始倡导用 3D摄影机制作货真价实的3D电影,对所有在后期将 2D转制成 3D的电影嗤之以鼻,认为那是一种赤裸裸的欺诈行为,并且毫不留情地直接称其为“伪3D”。然而如今他虽然也亲身试水了“伪3D”,但是却交出了几乎可以媲美真 3D的视觉效果,这无异于在先前的“3D转制工作者”的脸上狠狠地扇了一个巴掌。《泰坦尼克号》3D版的视觉效果与之前的《阿凡达》一样,没有过多地强调扑面而来的炫技效果,而是自然地融入于整部影片之中。在观看过程中虽然有不少人抱怨感觉不到所谓的 3D,但是倘若仔细观察,却会发现周围景物确实多了一层之前没有的立体效果与纵深感,它们并不张扬,但却客观存在。这就好比是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我们日常肉眼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我们从来不会因为“看到”一辆卡车迎面驶来而去思考世界的立体。导演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最真实的3D体验无非就与我们平日里用肉眼看世界的感觉相一致。当然,由于影片本身的分镜头是 2D摄影的,因此有不少的前景镜头其实对于 3D摄影来说是不在安全距离以内的。但是在本片中也已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晕眩”感,使这些碍眼的前景,仅仅是令人感到碍眼而已。但是在 2D向3D的转变过程中,《泰坦尼克号 3D》虽然有着卡梅隆亲自操刀,但是也依旧暴露出了一个传统 2D电影向 3D转变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全新技术问题。那就是以往 2D电影为了能够突出所谓的立体感,往往在拍摄人物的时候会应用长焦配合大光圈的方式来制造虚化背景,从而使被摄主体在画面中产生凸出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迎合“近景清晰、远景模糊”的美学理论。然而,这类被虚化的背景在转制 3D的过程中往往由于像素点过于模糊,而难以获得清晰精致的立体分层,继而在 3D画面中依旧呈现出虚化的背景效果。这种 2D摄影中的美学无疑是与 3D摄影的精髓背道而驰的,毕竟在 3D摄影中,对焦并不再占据核心低位,对于“汇聚面”以及“绝对景深”的调整才是重中之重,立体效果的制造再也不需要通过虚化背景来实现。这种曾经的 2D摄影后遗症就像是一种难以根治的顽疾,令卡梅隆也无可奈何。于是他只能在虚化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去强调人物的突出感,从而最大限度地在2D美学与3D美学之间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但在广大普通观众眼中, 依然有可能会产生“不够 3D”的误解。虽说在部分镜头中卡梅隆也尝试着去重新加入新的清晰图层进行替换,但是此举显然不适合在日后的 3D转制影片中大规模普及,毕竟一旦这样做了,整部电影无异于要重新翻拍一边,工程量之大, 势必会让很多片方感到难以承受。其所需要的时间与人力就更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泰坦尼克号-3D》影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6-07-2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