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阿Q正传》的“阿Q”艺术 毕业论文.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中国文学作品欣赏《阿Q 正传》姓名: 学号: 专业: 汉语言教学站点: 入学时间: 20 08年 9月_ ____ _ 指导教师: 2012 年5月1日论《阿 Q 正传》的“阿Q”艺术论文提纲: 一、“阿Q”产生的时代背景二、“阿Q”的悲剧是时代的必然三、小说的艺术表现形式四、描写心理活动的技法丰富多采五、“阿Q”艺术的现实意义内容摘要: 《阿 Q正传》写于 1921 年,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鲁迅写《阿 Q 正传》暴露了国民的弱点,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作品塑造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典型形象阿 Q,他不敢正视现实,不去反抗斗争, 反倒无忧无虑,悠然自得,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以求得“精神上的胜利”。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意义,阿 Q生活的时代虽然已经永远过去,但阿 Q性格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却并未绝迹。关键词: 社会背景阿 Q主义艺术表现心理描写现实意义论文正文: 一、阿 Q 艺术产生的社会背景《阿 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写于 1921 年 12月至 1922 年 2 月之间,最初分章刊登于北京《晨报副刊》,以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阿 Q 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农村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戕害的农民的典型形象。阿 Q 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赤贫者,他没有家,住在土地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一直过着一种“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的流浪生活。从生活地位看,阿 Q 受到惨重的剥削,他失掉了土地以及独立生活的依凭,甚至也失掉了自己的姓。二、阿 Q 的悲剧是时代的必然我们读完《阿 Q 正传》这篇小说,或许会觉得阿 Q 这人一生很悲惨,有点同情。然而我们有不难发现,阿 Q这人物的悲剧又是当时时代的必然所趋。阿 Q 主义这种思想意识与阿 Q 阶级属性及其自身利益是相矛盾的,但阿 Q 却反而把它当成护身法宝,这正表现了阿 Q 的不觉悟。鲁迅写农民的不觉悟,正是表现了他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他要考察农民和革命的关系,寻找妨碍他们起来革命的原因。他批判阿 Q 的阿 Q 主义,也是批判农民的落后性,教育人民认识到封建阶级的精神毒害以及阿 Q 主义消极、落后的本质,使被压迫人民懂得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摆脱它的道理,同时也提醒革命者注意,必须高度重视启发农民的觉悟,因为这是关系到民主革命成败的重大问题。阿 Q 是一个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物,阿 Q主义是阿 Q这个人物性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特征。鲁迅写阿 Q,不仅仅是要暴露农民思想的弱点,他所要鞭挞的不仅仅是表现在农民身上的阿 Q 主义,而是为了“提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精神胜利法”既然来自统治阶级,是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这种思想就在不同的阶段、不同阶层的人们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是在清末民初的历史条件下的国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阿 Q的“精神胜利法”,就包含了更为深广的内容。阿 Q的阿 Q 主义,即“精神胜利法”,就是它找到的国民的弱点,即他要画出的国民的魂灵。阿 Q 的阿 Q 主义,比实际生活中的“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因此就更带普遍性”。事实上阿 Q 的形象在各阶层人们中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可以说,阿 Q 是一面镜子,不论哪个阶层的人都可以照出自己的弱点,从而引起警觉。阿 Q 的形象具有

论《阿Q正传》的“阿Q”艺术 毕业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