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总结归纳 1. 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常由酒精中毒、皮质激素治疗和外伤引起。影像诊断要点: X 线平片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根据股骨头和关节间隙改变, 大致可分为:①早期: 股骨头内出现散在的斑片状或条带状硬化区,边缘模糊; ②中期:股骨头塌陷,见混杂存在的致密硬化区和斑片状、囊状透亮区, 承重部骨质增生、硬化;③晚期: 股骨头塌陷加重, 其内骨质破坏与硬化同时存在, 关节间隙变窄。 CT 平扫见斑片状高密度硬化区多呈扇形或地图形,正常骨小梁结构模糊,可呈磨玻璃样改变,周围多有高密度硬化条带构成的边缘,颇具诊断特征。还可见低密度骨质破坏区。 MRI 大多表现为股骨头前上部边缘的异常条带影, T1WI 呈低信号、 T2WI 亦为低信号或两条内外并行的高低信号。条带影所包绕的股骨头前上部可呈四种信号特点: ①正常骨髓信号; ②长 T1 长 T2 组织信号; ③长 T1 短 T2 组织信号;④混杂信号, 即以上三种信号特点混合存在。 MRI 可直接显示髓腔组织的异常改变,与 X 线平片及 CT 相对比, MRI 可较早地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作出诊断。与关节结核鉴别:后者病程长,多为溶骨性骨质破坏,骨质疏松及骨质破坏广泛,病变周围无骨质增生现象。与退变性囊肿鉴别:后者多位于骨性关节面下,形态规整,无明显股骨头塌陷。 2.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fibrous dysplasia of bone )是以纤维组织大量增殖,代替了正常骨组织为特征的肿瘤样骨病变。可单骨、多骨、单肢或单侧多发。病变进展缓慢, 早期常无任何症状, 可引起肢体的延长或短缩, 持重骨可弯曲, 出现跛行或疼痛, 侵犯颅面骨表现为头颅或颜面不对称及突眼等,故称为“骨性狮面”。影像诊断要点:四肢以股骨、胫骨、肋骨和肱骨多见。颅面骨以下颌骨、颞骨和枕骨好发。长骨病变多始于干骺或骨干并逐渐向远端扩展。在干骺愈合前常为骺板所限, 较少累及骨骺。四肢躯干骨的病变 X 线表现有五种:①囊状膨胀性改变;②磨玻璃样改变;③丝瓜瓤样改变;④虫蚀样改变;⑤硬化性改变。以上征象常数种并存, 亦可单独存在。颅骨病变主要表现为内外板和板障的骨质膨大、增厚, 最常见为颅面骨的不对称增大,呈极高密度影。与非骨化性纤维瘤鉴别:后者病变区虽然也是透亮,但并非为磨砂玻璃样,且常为单发病灶。与骨囊肿鉴别:后者的透亮程度较高, 常为中心性,对骨干形成一致性对称性膨胀。多发生在 20 岁以下。 3. 骨囊肿( simple bone cyst )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肿瘤样骨病, 大多为单房囊性病变,内充满液体。青少年多见。好发于长管状骨, 尤其是肱骨和股骨近端,一般无明显症状,常因病理骨折后经 X线检查发现。影像诊断要点: X 线见病灶多呈卵圆形,始于近骺板部位的干骺端, 随骨的生长渐远离骨骺线, 其长径与骨长轴一致, 位居骨髓腔中心、很少偏心生长。囊肿沿骨干纵轻度膨胀生长, 皮质变薄, 病变周围无骨膜反应。在早期,骨囊肿的骨干侧边缘常呈连续的半弧形,边界清晰, 当囊肿不断增大后, 则边缘变为多弧形且伴硬化缘。病理骨折为最常见的并发症, 因囊内液体流出, 表现为皮质断裂, 骨折碎片向囊内移位,即所谓骨片陷落征( fallen fragment sign )。 CT 显示病灶内为均匀的液体密度影,骨壳完整。 MRI 显示囊内容物在 T1W
病例总结归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