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子》德治思想略论关于《老子》德治思想略论[ 论文关键词] 老子;德治;尊道贵德;以民为本;顺天应时[ 论文摘要] 历史上对《老子》的解读汗牛充栋, 不同的人得出相殊的结论。窃以为: 德治是其中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全书中,它都是以德治为旨归的,它主张尊道贵德,隆德贱礼,不尚智巧;以民为本,与民休养, 致虚守静;顺天应时,无为治国。《老子》( 又名《道德经》) 就像老子本人一样, 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历史上对它的解读不胜枚举, 修道之人以其为修身之书, 尚武之人以其为兵法之书, 而为政之人则以其为治国之书, 各种解读不胜其详。而与其他的学者著述不同的是: 《老子》是唯一被历史上多位皇帝御批的书,此足见《老子》在统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也许在君王眼中, 《老子》是修身之书,但更是兵法之书,治国之书。作为治国之书的《老子》,它是以德治为旨归的, 它主张尊道贵德, 隆德贱礼, 不尚智巧; 以民为本, 与民休养, 致虚守静;顺天应时,无为治国。一、尊道贵德, 隆德贱礼, 不尚智巧《老子》以为, 道是根本, “有物混成, 先天地生。寂兮寥兮, 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 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 逝曰远, 远曰反。故道大, 天大, 地大, 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老子》 25章, 下文只注章节)世间一切万物都源自于道,并受道的影响和制约。“天得道以清; 地得道以宁; 神得道以灵; 谷得道以生; 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39 章)此处“一”即为“道”,得“一”即为得“道”。唐玄宗御批云: “一者,道之和,谓冲气也。以其妙用在物为一,故谓之一尔。”[1] 道是唯一的,所以又称之为一。得一就是得道。若得“道”则天清地宁神灵显现五谷丰登邦国得治, 若失“道”则天裂地荒神不现谷不收邦国不治。可以见“道”在《老子》中是根本, 是世界和谐的根本。在尊“道”的同时, 《老子》也贵“德”。但“德”与“道”相比,则“道”为大, 且从于“道”,“孔德之容, 惟道是从”( 21章), 河上公注此句云: “孔,大也。有大德之人无所不容。”唐玄宗注曰: “孔,甚也。从顺也。设问有得之人,容状若何?言此有德人所行,唯虚极之道是顺。”清世祖注: “道无形容,即属之德,然大德之容,亦皆从出于道。”[2] 虽然“道”为根本,但“德”也不可小看,“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天下万物,虽为“道”之所“生”,却为“德”之所“畜”才能有所成就。“道生之, 德畜之”。道生万物, 然后以“德”待万物,让万物自己按自身的规律: “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出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51章)“是为玄德”,这才是最高最大的“德”, 才是“道”。《老子》尊道贵德, 但与孔子的克己复礼相反,《老子》轻视甚至贱视礼的作用,“夫礼者, 忠信之薄, 而乱之首”。( 38 章)礼的制定是因为人们已经不能自觉以自然方式和平相处, 而采取的一种措施。唐玄宗注此句云: “制礼者, 为忠信衰薄而以礼为救乱之首尔。”最理想的方式是以道治国以德治国,“礼”作为一种治国方式乃是不得已而为之, 故云: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仁而后
关于《老子》德治思想略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