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饶地处江西省东北部。位于北纬 27° 34至 29° 34、东经 116 ° 13至 118 ° 29 之间。东邻浙江衢州,南连福建南平,西濒鄱阳湖而接九江,北连景德镇和安徽徽州,居于闽、浙、皖、赣四省结合部而成为江西的“东大门”。全市东西长约 210 公里,南北宽约 194 公里。土地总面积约 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 % 。境内东南北部三面环山, 西部临水, 中部丘陵广布。基本地貌以山地、丘陵、湖泊为主。地形大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东西向依次为边缘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北部黄山尾闾蟠结在皖赣之间东部怀玉山脉绵延于赣浙边境, 东南部武夷山脉迤逦入赣闽怀抱, 西北部则与九江、南昌共托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昌江、信江、乐安江流贯全区。全境丘陵,占总面积的 75%, 水面占 11%, ,岗地、平原占 14 %。上饶地理形势是两条山脉夹一条大河拥抱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武夷山脉东北—西南走向,怀玉山脉和鄣公山脉东南—西北走向,两条山脉之间的信江,汇集了 140 多条支流,由东向西直奔鄱阳湖,背有靠前有沼,风水独占鳌头。当信江从源头奔流而出入鄱阳湖时,就注定了这条贯穿赣东北大地的河流要成为上饶人民的母亲河。千百年来, 这条汇聚了怀玉山脉、武夷山脉等无数源流的母亲河, 积淀着数不清的自然胜景和人文胜迹。黄岗山, 华东第一高峰; 三清山, 江南第一仙峰; 鹅湖山, 儒释道三胜境; 灵山,中国道教第三十三福地。大鄣山、铜钹山、大茅山、磨盘山、洪山、岑山等诸山,或巍峨险峻,或阿娜秀丽,不一而足。鹅湖书院、婺源民居、婺源宗祠、婺源古桥、上饶集中营旧址、葛源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万年仙人洞、吊桶环遗址、铅山连史纸、弋阳腔、婺源三雕、婺源傩舞、婺源歙砚、婺源徽剧等国家级文化遗产,河口镇、石塘镇、葛源镇、江湾镇、汪口村、延村、理坑村、李坑村、晓起村等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澄波桥, 始建于晋升平年间的三清山古建筑群( 含石雕、石刻), 铸造于宋建炎元年的鸡应寺铜钟, 清代玉山考棚、上饶县龚氏宗祠中的《浣纱记》浮雕、流传千年的赣东北“串堂”、鄱阳传统渔俗、万年贡米生产习俗等一大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上饶山水孕育出来的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历史沿革上饶之名得于“山郁珍奇, 上乘富饶”,素称富饶之地。秦属九江、会稽、丹阳 3 郡。汉为豫章、会稽、丹阳 3 郡。三国吴属鄱阳、会稽、新都 3 郡。晋属鄱阳、新安、信安、建安 4 郡。隋开皇九年改鄱阳郡为饶州,后罢饶州复鄱阳郡。唐武德五年改鄱阳郡为饶州, 是域属饶州、衢州、歙州。乾元元年析饶州之弋阳、衢州之常山、玉山 3 县置信州,是域属饶州、信州、歙州,隶江南东、西 2 道。宋主属信州上饶郡、饶州鄱阳郡,隶江南东路。元主属信州路、饶州路及铅山州,隶江浙行中书省。明洪武九年分江西为五道,是域主属九江道饶州府、湖东道广信府。清沿明制。民国初主属豫章道、浔阳道。 1932 年主属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区。 1949 年属上饶、乐平 2 专区,辖景德镇市和上饶、弋阳、横峰、铅山、余江、广丰、东乡、玉山、贵溪、乐平、德兴、鄱阳、万年、余干、婺源、浮梁 16县。 1950 年乐平专区更名为浮梁专区, 上饶专区增设县级上饶市。 1952 年上饶、浮梁 2 专区合并设立鹰潭专区, 旋改称上饶专区
上饶简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