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德寺枯山水(shānshuǐ)解析
枯山水发展(fāzhǎn)背景
枯山水内容(nèiróng)介绍
枯山水运用介绍
目录
第1页/共26页
第一页,共26页。
枯山水发展(fāzhǎn)背景
第2页/共26页
第二页,共26页。
枯山水(shānshuǐ)起源
枯山水庭园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以拳石代山;以白沙(bái shā)代水;以青苔代植物。
第3页/共26页
第三页,共26页。
枯山水的形成(xíngchéng)与发展
•东汉永平年间,佛教经过印度流传到了中国,经过长期的文化冲突和磨合(mó hé),佛教在中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中唐以后,禅宗的迅速发展对中国后期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日本的禅宗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从中国引进的;
•公元12世纪日本得道高僧茶西禅师将禅宗的临济一派介绍到了日本;
•公元13世纪,日本道远禅师将曹冻一派引进到了日本;
第4页/共26页
第四页,共26页。
枯山水(shānshuǐ)的形成与发展
•经过镰仓、室町和德川幕府的后期发展,禅宗思想深深的渗透在了日本神会的各个层次禅宗对日本园林影响是巨大的,为反映禅宗修行者所追求的精神,日本园林开始摒弃以往的园林做法。使用一些如常绿树,砂、砾石等静止不变的元素来营造枯山水庭院。园内几乎不使用任何开花植物。人们在这个(zhè ge)环境中通过静坐、关照、内省来感悟禅宗哲学。后来这种园林的发展日趋完善—岛屿、小桥、水体、以及一些乔灌木都被慢慢的删减了。仅留下岩石和耙制的沙砾,这便是流传之今而又经久不衰的日本枯山水园林。
第5页/共26页
第五页,共26页。
枯山水(shānshuǐ)内容介绍
第6页/共26页
第六页,共26页。
枯山水(shānshuǐ)的构成要素
枯山水园林产生初期,构成要素比较繁多,包括树木、岩石、天空、土地、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乔灌木、小桥等,在发展(fāzhǎn)过程中,很多繁杂的要素被舍弃,仅留下岩石、耙制的沙砾和自发生长与荫蔽处的一块块苔地,这就是典型的、流行至今的日本枯山水庭园的主要构成要素。
第7页/共26页
第七页,共26页。
枯山水(shānshuǐ)的造园手法
主要是以岩石为主,白砂、绿树、苔藓、光秃的黑石相衬,其意境来源于中国的水墨画,注重幽远意境,顺其自然, 简朴幽静。用光秃黑石、白砂、矮树、苔藓,布置成象征(xiàngzhēng)山水自然的庭园,园中白沙铺地,弯弯曲曲,好似一条小河从庭园中流淌,其间点缀着松柏和枫树,矮树丛,苔藓点点,蜿蜒曲 折,其中散置“飞石”,形成一个超凡脱俗的境界。
第8页/共26页
第八页,共26页。
枯山水(shānshuǐ)的基本特点
一、 具有明显的边界
二、 人的不可参与性
三、 讲究植物修剪(xiūjiǎn)
四、 意境深远
第9页/共26页
第九页,共26页。
枯山水(shānshuǐ)的基本特点
一、具有明显的边界
日本枯山水它追求的是禅宗文化的一种“永恒”,因此它便会去排除外界的干扰和因素。庭院的周边往往会有一些构筑物将其空间限定以于区分,一般的构筑物主要由院墙和篱笆构成。另外枯山水园林在空间形式上多半(duōbàn)是以长方形出现的。而图形的本身便具有强烈的边界。
第10页/共26页
第十页,共26页。
日本枯山水园林实用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