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变”来“变”去的盐》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有机会与大家交流湘教版四年级下册《“变”来“变”去的盐》这一课的教学,我深感荣幸。接下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变”来“变”去的盐》这一课是《物质的变化》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是学生对水的三态变化,物质的形态变化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变化,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过程。
本课由“找回溶解在水里的盐”、“可逆的变化过程”、“制作一个蜡星星”3个活动组成,从感知物质的可逆变化到建立、明晰概念,最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课程的安排上,我仍然把它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教学,第2课时完成科技史“青铜器的生产”和活动3的教学。今天我对第一课时的教学进行说课。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在知识结构方面,通过前面的学习,他们研究过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水的三态变化,对物质的可逆变化过程已经有了一些感知。
本册教材能力培养重点是在学生原有的观察能力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记录的能力。基于以上情况,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三、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样的变化过程是可逆的变化过程和不可逆的变化过程。
3 / 8
:设计探究实验活动,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体验过程,建立概念。
、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安全意识。
四、教学重点:通过将盐“变”来“变”去的实验现象引申建立起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
五、教学难点:判断物质的变化过程是否可逆。
六、教学方法:根据本课的内容和性质,我遵循开放性、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以讨论、观察、实验的方法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
七、教学准备:
(分组)纯净水、已消毒的筷子、一小包食盐、烧杯、蒸发皿、三脚架、酒精灯、火柴、试管夹、 (酒精灯与三脚架一定要配套,对于没有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太大的酒精灯卡在三脚架下拿不出来,存在安全隐患;太小的酒精灯火焰的高度就不够高)(讲讲盐的饱和度)
(演示)拉力器(弹簧)、香蕉、苹果、课件
八、教学流程:
下面我重点说说教学流程。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可逆与不可逆变化过程的概念,我在教学中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分别是创设情景、引发兴趣;合作探究 、感性认识;概念生成、提升认识;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一)创设情景,引发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情境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而这样恰当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兴趣盎然的进入主体部分的学习。
教学开始了,我拿出一根拉力器上取下的弹簧,让孩子们回忆弹簧能够产生弹力,然后我介绍人们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了
3 / 8
“拉力器”用来锻炼臂力。我请一位学生上台来展示他的臂力,在他拉开弹簧后,我问其他的同学:“这根弹簧还是原来的样子吗?它怎样了?”当他松开手臂,弹簧回复原形后接着提问“现在呢?”刻意强调孩子们口中说出的“变”字,引出并板书课题“变来变去”。“其实,弹簧变来变去还只是在外形上变变,有些物质本事更大,还可以把自己变“没”了!”怎么回事呢?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起来。
(二)
变来变去的盐说课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