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理学角度分析“流浪地球”计划的可行性
丁虎文 王雨梦 刘斯琪
摘 要:本文基于电影《流浪地球》的内容,通过合理的、预见性的假设,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等物理学原理,对于“流浪地球”计划进行定量分析。通过理解并计算第一、二、三宇宙速度,求解地球要想逃离太阳系应达到的最低速度约为
/s;通过齐奥尔科夫斯基火箭方程求得剩余质量占比 和喷出物质速度 的关系为 km/s;在“重聚变”可以实现的假设下,%时即可提供地球逃离太阳系所需的能量。结合数据综合考虑,“流浪地球”基本可行。
引言
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于2019年2月5日(农历大年初一)在中国内地上映,获得了观众和影评的广泛认可。该片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故事设定在2075年,讲述了太阳即将毁灭,太阳系已经不适合人类生存,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地球联合政府”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万座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用2500年大约100代人的努力奔往新家园 —— 。
众所周知,在地面上发射航天器的最小速度根据相关的物理学知识,人们从小到大定义了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第三宇宙速度。为了达到相应的速度大小,人们利用反冲原理制造的火箭已经实现了不同目标的航天梦想。然而,《流浪地球》中的情景却有很大不同:人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影片中构建的行星发动机就是按照类似火箭的反冲原理设计建造的。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合理的假设和简化,对“流浪地球”计划进行定量的物理分析,讨论该计划的可行性。
正文
一、假设与符号说明
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根据已有知识作部分合理假设,以此简化所处理的问题;并对所用到的物理量用统一的符号标记。
(一)假设
;
;
;
“重聚变”反应的能量转化效率为定值;
“流浪地球”过程中,地球与喷出物质组成的系统不受太阳引力之外的外力作用;
,在“重聚变”反应中作用相同;
、性能完全相同,在半球均匀分布;
,密度相同,开采难度相同;
(二)符号说明
通过上表可知,“重聚变”反应掉地壳的质量 越大,则可提供能量 越多,则地球的剩余质量越多,当取上限(即将整个地壳进行“重聚变”),则地球剩余质量百分比为 。通过查阅资料可知,%,则除地壳外,地球还有 ,故在喷出过程中,为使地球达到目标速度,还需要额外抛出占地球质量 的物质。
四、结论
结合电影内容,通过合理的、预见性的假设,我们对于“流浪地球”计划进
从物理学角度分析流浪地球计划的可行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