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 则
一、计划意义
刘官庄镇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是日照市莒县南部近郊工业重镇。
多年来,刘官庄镇进行了较大规模小城镇建设,尤其是计划确定道路框架和大功效分区已基础实现,为刘官庄镇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伴随市场经济日臻完善和改革开放不停深化,刘官庄镇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城镇内、外部条件发生了重大改变。第一,镇委镇府对小城镇建设空前重视,主动发展小城镇已成为一项重大战略方法;第二,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城镇差异深入缩小,人民生活水平不停提升,迫切要求改善居住生活环境,享受城市文明和现代文明;第三,城镇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为城镇建设提供了有力经济保障,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第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改变了单一农业经营模式,农村经济活动展现出多元化结构,向着贸、工、农一体化方向发展,原有管理和服务体系表现出显著不适应性。这就为调整生产力布局和城镇计划布局提供了一个关键契机。
刘官庄镇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于城镇建设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编制出含有较高起点城镇总体计划,以科学引导城镇建设快速发展。
二、地理位置
刘官庄镇在莒县县城西南部,东邻沭河,西和沂南县交界,南和夏庄镇接壤,北和城阳镇、浮来山镇毗邻,206国道南北纵贯镇区,335省道自镇区北侧穿过,县道刘兰路和莒竹路分别经过镇区中部和西侧。
全镇总面积8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1万亩,辖64个行政村,总人口6.6万人。
三、历史沿革
本镇1929年属莒县第一区,1942年属莒中县旺疃区、高坊区,1944年属莒中县沭西区,1951年改称第二区,1955年称竹园区,1958年3月更名李家楼乡,同年9月更名超美人民公社,1959年并为浮来山人民公社,1961年由浮来山人民公社析出而立为刘家官庄人民公社,1962年12月更名刘家官庄区,1971年再称为刘家官庄人民公社,1984年6月更名为刘家官庄乡,1993年4月改称刘家官庄镇。
刘官庄镇因驻地刘家官庄而得名,刘家官庄村有清光绪34年立石碑,碑文“增福官庄”,据传,明嘉靖年间张氏建村,取吉祥义“增福官庄”。清宣统二年,刘氏人户兴旺,以刘西光为首更名刘家官庄。
镇境内齐家庄村西北有齐家庄汉墓群,墓群围绕在王坟山周围,墓葬遍布在上百亩丘陵上,尚存大封土墓8座,其中一座俗称“点将台”,墓呈圆锥形,封土高约10米。另外,还有令旗墩墓、蓝家官庄墓和四角墩墓。
境内名胜关键有南凤凰山,又名焦原山、峥嵘谷、青泥弄、莒地龙门或横山,在镇驻地南4公里处,东频沭水,海拔140.1米,山顶面积约1平方公里,山石为红色砂崖,地势险要,《庄子》曰:“伯昏瞀人登焦原之山,射蛟百仞之渊,而目不瞬”。《中国地名大辞典》称“焦原山在山东莒县南40里,亦名横山,又名峥嵘谷,俗称青泥弄。”焦原山东临悬崖峭壁,壁立于深渊,以其险要奇秀著名,乡人又称为“莒地龙门”,比方险而难跃。焦原山上有玉皇庙,故碑犹存,山上有银杏树,虽水乏土瘠,但银杏树枝荣叶茂,树高约10米,粗约一围,年代无考。
四、计划指导思想
依据刘官庄镇现实状况发展条件,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大效益为宗旨,分析城镇发展要素条件,制订结构清楚、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含有现代化特色生态型小城镇总体计划。
五、计划标准
确立基础实现城镇现代化发展目标,用重生态、现代化、高标准计划理念,建立“可连续发展”见解,重视生态环境,重视基础设施,重视产业结构优化,根据土地优化配置和产业效益,调整用地结构,重视研究城镇长远发展需要跨越门槛,做好总体计划。
六、计划依据
1.《中国城市计划法》;
2.《城市用地分类和计划建设用地标准》;
3.《城市计划编制措施》及其实施细则;
4.《山东省村镇计划编制措施》;
5.《建制镇计划建设管理措施》;
6.莒县城市总体计划;
7.刘官庄镇土地利用计划;
8.刘官庄镇经济发展“十五计划”及计划纲要。
七、计划期限
近期 ——
远期 ——
八、计划关键点
(一)研究刘官庄镇区域地位,分析其发展优势条件和制约原因,提出切实可行、跨世纪城镇发展目标和战略。
(二)处理好建设和环境关系,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镇综合功效。
(三)认真研究计划期内城镇性质、规模,确定合理城镇用地布局,明确城镇发展方向,建立通畅合理道路系统。
(四)综合考虑生态环境,完善绿地系统,改善环境条件和城镇面貌。
(五)增加计划深度,合理调整用地结构,优化城镇布局,对旧村改建、近期建设、交通网络等进行深入研究,重视市场经济形势下城镇建设新特点。
第二章 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分析和经济发展战略
一、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一)地形地貌
全镇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和西部边界系丘陵,
刘官庄镇镇域村镇标准体系规划方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