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程设计与评价名词解释: 1、课程: 广义的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包括校外)获得的全部经验,其中主要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气氛、文化的影响。狭义的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上。 2、学科课程: 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以其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简约性为特点,它是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 3、活动课程: 在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学习的经验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过程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一种课程。 4、课程标准: 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各门课程的目的目标、教学内容范围、实施原则及方式、结果标准及其结构的学校教学指导性文件。 5、校本课程: 以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状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设计的课程。 6、学生成长记录袋( 或档案袋): 用以显示有关学生学习成就或持续发展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它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方式。 7、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 通过成长记录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 8、水平考试: 是在某学习阶段结束时,根据一定的标准,为了解被评价者达到标准的程度而进行的考试。 9、标准化考试: 是根据现代考试理论,运用现代统计手段,严格按照科学程序设计与实施,并且有统一标准的考试。大题:简答、论述、案例分析 1 、课程改革具体目标?(有具体) 1、改革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革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并设置综合课程, 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革课程内容。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革课程实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革课程评价。改变过去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革课程管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课程设计程序-以泰勒目标模式为例? 在多种课程设计程序或模式中, 以泰勒的目标模式最为著名。美国学者泰勒提出了课程设计的四个经典问题: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第三,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第四,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2 这四个问题对应着课程设计的四个任务领域,即:选择和界定课程目标;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课程内容选择) ;组织学习经验(内容组织编排) ;课程评价。这些问题,都是课程设计必须明确解答的基本
课程设计与评价最最简单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