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溶血性贫血护理查房
第一页,本课件共有37页
溶血性贫血
(Hemolytic Anemia)
红细胞破坏
速率增加
超过骨髓造血
的代偿能力
发生贫血
在骨髓造血
的代偿范围内
虽有溶血
但不贫血
溶血性疾病
(Hemolytic Disease)
概 念
第二页,本课件共有37页
概念
指红细胞寿命缩短、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代偿功能不足时所发生的一组贫血。主要特点:贫血、黄疸、脾大、网织红细胞增高及骨髓中红系造血细胞代偿性增生。
骨髓有相当于正常造血能力6~8倍的代偿能力,因此当红细胞破坏增加,但骨髓造血功能可以代偿时可不出现贫血,称为溶血性疾病。
第三页,本课件共有37页
临床分类
遗传性红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缺陷
遗传性红细胞内酶缺乏
遗传性血红蛋白病
获得性细胞膜锚连膜
蛋白(GPI) 异常-PNH
感染因素
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
免疫因素
机械因素
RBC外部因素
RBC内部异常
第四页,本课件共有37页
血管外溶血 :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主要是脾脏破坏红细胞。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贫等。
血管内溶血:指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被破坏,血红蛋白直接进入血浆。如血型不合输血后溶血、输注低渗液体、PNH。
临床分类-按溶血部位分类
第五页,本课件共有37页
发病机制
珠蛋白异常
红细胞酶缺陷
非免疫性因素
免疫性因素
红细胞膜异常
RBC易于破坏
寿命缩短
血管内溶血
血管外溶血
异常红细胞
破坏的场所
及其清除
造血功能代偿性增强
骨髓转换
髓外造血
第六页,本课件共有37页
红细胞膜支架异常
红细胞膜对阳离子的通透性改变
红细胞膜上吸附有抗体或补体
红细胞膜化学成分改变
发病机制-红细胞膜异常
RBC
内在缺陷
第七页,本课件共有37页
发病机制-红细胞酶缺陷
约90%葡萄糖通过糖酵解途径代谢,产生ATP,为维持红细胞
膜功能和各种生物反应提供能量,其代表为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有5%-10%葡萄糖通过磷酸己糖旁路途径代谢,此为红细胞产
生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 唯一来源。
NADPH是谷胱甘肽代谢的重要辅酶。还原型谷胱甘肽是保护
细胞免受氧化损伤的重要生理物质,其代表为G6PD缺乏症。
某些嘌呤及嘧啶代谢酶异常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如嘧啶5’核苷酸酶缺乏症及腺苷酸激酶缺乏症等
RBC
内在缺陷
第八页,本课件共有37页
包括珠蛋白肽链结构异常(异常血红蛋白病)或肽链合成异常(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异常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易形成聚合体、结晶体或包涵体,造成红细胞变形性降低。
发病机制-珠蛋白异常
RBC
内在缺陷
第九页,本课件共有37页
温抗体型抗体为不完全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致敏红细胞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被破坏或清除。
冷抗体型多为完全抗体,可使红细胞直接在血管内破坏
发病机制-免疫性因素
第十页,本课件共有37页
溶血性贫血护理查房精选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