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项羽的共同点: 第一,两人都胸怀大志,眼光远比常人要远; 第二,两人都不敢平凡,但同时又有点高傲; 第三,两人都过分自信,反过来在遇到逆境的时候又过分自卑。从《鸿门宴》看刘邦项羽的不同: 1. 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 2. 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虚心细致,随机应变。 3. 项羽用人唯亲, 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 将士不能效其力。刘邦则知人善任, 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受命。 4. 项羽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刘邦则有奸必除,又能收敌为其所用。刘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以善于用人著称, 他比项羽更老练, 更懂得人心需求, 也善于给人才发挥的空间,并控制在自己的利益范围内。刘邦和项羽在用人方面的不同: 刘: 史书上说,早年的刘邦好吃懒做,没啥本事,又不肯苦干, 坐吃山空, 是一个穷光蛋。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在当年, 能文能武的人不计其数, 为什么“无赖”的刘邦最终成就了帝业? 刘邦登基那一年的五月,他在洛阳开庆功宴。宴席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 “论运筹帷幄之中, 决胜于千里之外, 我不如张良; 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 我又不如萧何; 论领兵百万, 决战沙场, 百战百胜, 我不如韩信。可是, 我能做到知人善用, 发挥他们的才干, 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 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 但又猜疑, 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刘邦能当上皇帝, 正如他自己所说, 他善于调动身边的资源, 利用众人的力量, 为自己的霸业开道。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 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 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 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我该怎么办啊? ”问张良, 问陈平,问韩信。起兵造反与当皇帝坐江山不同,身为皇帝,他要控制一个国家,最想提倡的是忠诚,反对的是背叛。他用丁公的死,向天下表明这样的态度: “只要你是叛徒,连新领袖都不能容你。”刘邦在危急之时利用了丁公的怜悯之心, 胜利之后, 又利用丁公的死,为“忠诚”造势, 可谓“人尽其用”。对一个领导者来说, 有两件事情很重要, 第一是战略, 第二是人才。就刘邦而言, 他的战略很简单——统一战线,远交近攻;在用人方面,刘邦根据每个人资质的不同,做到“人尽其用”,有的人用其忠诚,有的人用其才能,有的人用其一时的小聪明,有的人,甚至用其性命。项:范增始效力于楚军,辅助项梁,项梁托孤,范增忠心耿耿的为项羽谋划杀宋义统领楚军、鸿门宴计除刘邦,可项羽妇人之仁,痛失良机,后来屡次献计,项羽刚愎自用,不听, 陈平施离间计,愚蠢的项羽,竟然怀疑范增,范增气愤离去, 病死在回老家的途中。项羽失去最重要的智慧之源,从此以后日落西山,由胜至衰。韩信、陈平都愿为项羽部下,韩信献计与项羽,项羽不听,韩陈先后投刘邦, 刘邦重用之……。刘邦和项羽的处事方法不同: 刘: 刘邦之所以能笑到最后,是因为他在和每一个对手对阵时,都会寻找盟友一起作战。在战胜了共同的敌人之后,他再动手解决身边的盟友。面对项羽“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刘邦能忍能退,随机应变,依靠张良, 拉拢项伯,争取项羽,有理有节,不卑不亢。从刘邦说: “鲰生说我曰‘距关, 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和项羽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可以
刘邦和项羽的比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