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左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看题目我们还会发现,后面有个(其三),这说明《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咏史诗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疏通诗意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为何要先描绘这样一幅画面呢?
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雄奇壮丽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这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赏析诗歌
“赴”,“奔赴”之意,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写出了群山万壑奔赴荆门的气势。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yǐ lǐ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突出了山势的雄奇生动。侧面烘托昭君坚强的性格。
2. “群山万壑赴荆门”中的“赴”字用得非常好,好在哪里?
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对照书中注释7理解。
,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汉元帝刘奭[shì]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
金圣叹:毛延寿这个小人之所以奸计得逞,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
王安石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人都已经去世,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
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结合写作背景)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引出歌咏对象
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揭示昭君悲剧根源
点明昭君之怨
总结
咏怀古迹 楚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