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 水仙子·咏江南
上海市浦东模范中学 姜 毅
教学目标
感受和体悟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以及课文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文关怀精神;
学习该散曲景物描写的相关特点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说明:
景物描写是这篇课文的最大亮点。作者着力通过对晴岚、画檐、芰荷、沙鸥、珠帘、画船、酒旗等景物的呈现,营造出一种恬淡、闲适、悠然自得的氛围,并借此表达了对江南美景的热爱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境界的向往之情。本单元中共有四篇写景抒情的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突出《水仙子·咏江南》写景抒情的独特性,注意揭示景物描写和感情主旨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深化对景物描写作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性和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深入思索。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学习课文描写过程中出现的丰富景物的同时,认识这篇课文中景物描写由远及近、虚实相生的特点及其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难点:感悟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所寄托的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和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怀。
说明:
在学习景物描写的过程中,首先要在总体把握的基础上,认真地圈画课文中所出现的各种景物,以便凸显和强化对相关景物的关注和认知,并在此基础上,领会课文中各种景物描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在景物描写的过程中遵循着一种由远及近、虚实相生的原则,先写江上远景,随后笔锋一转写到了岸边的人家和丛生的芰荷,进而描摹了沙鸥和珠帘的动态情状,写实之中又蕴含着如“香风十里”之类的虚笔,作者视点不断收束,随着回航的画船步步逼近。一条由远及近的景物描写思路清晰地呈现出来,由于景物描写的对象的不断靠近,作者也开始从最初的虚写转而侧重于实写,“画船”、“酒旗”都是一个个可触可感的实际事物。但是,无论是“珠帘”、“画船”还是“酒旗”又都是出现在诸如“香风”、“天边”或“风外”这样的虚化背景之中的,虚化的背景在使这些实写的物象被点染得格外分明的同时,也增添了课文氤氲淡雅的水墨风采。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并经由景物描写来探索和揣摩作者寄情山水、天人合一的人文情怀。从景物描写特点的学习这一技术性层面过渡和升华到感悟情怀的层面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人生阅历,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感性体验能力并将这种体验和语言文字的表达结合起来,因此是本文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所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
,解决读音和释义的问题。
,引导学生走近课文,初步体会课文的意境美。
要求:不看教材,认真听,默记在这篇课文中所出现的景物。
;
。
,熟悉文本;
,从而突出景物描写这一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
把握内容
(可做适当圈画),并结合课文内容思考,为什么某些景物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①烟水、晴岚:勾勒了晴朗的江上景致,为散曲奠定了清新素雅的基调;
;
,思考某些景物描写为什么能够引起自己的兴趣?这些景物包括:烟水
《水仙子咏江南》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