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惰哲学趣话
作者简介
亨利希•伯尔( -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家。生于科伦一雕刻匠家庭。1939 年入科伦大学学习日尔曼语文学,同年应征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完毕。曾负过伤,当过俘虏,对法西斯的侵略战争深恶痛绝。主要作品有小说?正点到达?、?与一位女士的合影?、?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等。1972年作品?女士及众生相?获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为了表扬他的作品,这些作品兼具有对时代广阔的透视和塑造人物的细腻技巧,并有助于德国文学的振兴。"
整体感知
请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一位渔夫和一位旅游者在海边展开了关于〔要不要出海捕鱼〕人生态度和人生奋斗目标的对话。
两者人生追求的比照:
渔夫:
捕够一两天生活的鱼,然后在明媚的日子里,晒晒太阳,打打盹,享受生活。
旅游者:
只要好好奋斗一阵子,有朝一日就可以不用再干活了。他把工作当成了一种压力,一种生存的手段。
渔夫:
A:人对物质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等到想要享受生活的时候,可能已经没有那份心情甚至能力了。
B:人一旦成了物欲的奴隶,工作成了谋生的手段,从而忽略了身边日常的幸福,得不偿失。
C:把工作当作生活,把生活当作享受,不执著于过分的物欲,是一种更积极、更乐观的生活态度。
旅游者:
从一个人对社会的奉献来看,很明显,游客为社会创造的财富更多,他的社会价值从一般意义上而言也比渔夫更大。我们假设游客按照他的人生规划,买房买车,供孩子上最好的学校,孩子日后个个学有所成;或者自己创办了公司,全国各地,或者全世界各地地跑。最后回到这个海边,和渔夫同坐树下,看眼前同样的山和水,那心情和境界自然已有了天壤之别。
人生本就是一场旅行,没有终点的好坏,只有过程的不同。你是喜欢原地踏步呢?还是喜欢勇往直前呢?
简要概括渔夫和旅游者的性格特点
渔夫:贫穷懒惰,精神富足,自得其乐,沉着;人生态度是闲适的,乐天知命的。不愿意为了一种无法把握的幸福感而放弃眼前的幸福。
旅游者:富有优越,精神空虚,为利而忙,焦灼;人生态度是积极的,雄心勃勃的,认为成功会给人带来幸福感。
渔夫所奉行的懒惰哲学有什么寓意?
渔夫所奉行的“懒惰哲学〞不符合现在西方人所奉行的生存法那么。但如果仔细品味文中渔夫的人生追求,就会发现这是对现代流行的生活理念的反思,也是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反思。
一般来说,人要得到幸福至少需要:第一,一定水准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第二,人的自我实现。渔夫的生活在外表上是贫困的,但因为他对生活的要求并不多,所以他对自身的生活很满意,因此感到自我需求得到了实现,幸福感由此产生。旅游者对自身生活的要求未必是不合理的,问题是这种需要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感,甚至当他替渔夫设想生活前景时,度假的兴趣也荡然无存。
旅游者为渔夫设计的人生之路是什么?作者写旅游者的设计有何深意?
旅游者为渔夫设计的人生之路,其实就是旅游者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当渔夫巧妙地答复:“我现在就这样做了〞时,旅游者此时的忧虑使度假的兴趣也荡然无存,说明他的这种人生追求并没有给他带来幸福感。
懒惰哲学趣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