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学习网-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1.(2008·广东,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徙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受田”。
——《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二 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
——《魏书》卷一百一十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
魏孝文帝还推行了哪些改革措施?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
解析:本题从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土地分配制度的内容入手,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的措
施和影响。回答第(1)问时,可联系变法的背景,归纳不同时期土地分配方式的相同之处。
回答后两问时一定要结合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进行分析和评价。由于孝
文帝改革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分析影响时要注意突出其积极方面。
答案:(1)按人口分配土地。
(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
(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
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2.“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通运四方。——《魏书·成淹传》
材料二 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言序目》
材料三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列传第七中》
材料四 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请回答:
高考学习网-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材料?除迁都外,北魏政权“行汉法”的举措还有哪些?
(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在回答时注意不要脱离材料,第(2)题则考查了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不管同意哪种观点,关键在于能够自圆其说。
答案:(1)赞成派:材料一、三;反对派:材料二、四。
举措:颁行均田制、俸禄制、革除旧俗等。
(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是由于“汉化”政策。
评价:(以下两种观点任选其一)观点一:该观点正确。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
北魏孝文帝改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