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把“珍珠”穿成“项链”?
——浦东高三历史复录
时间:2011年12月22日
地点:泾南中学
参与者:高三新教师和骨干1组教师
主题:高三历史作业与评析
内容:听课与研讨
吴:今天很高兴来到泾南中学,和大家一起聆听了郑丽芬和刘光英两位老法师的两堂关于如何给高三学生布置讲评作业的随堂课。我们可以以这两堂课为抓手,对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给学生布置作业、讲评作业等进行交流和研讨,以期望能寻找到有效路径,提高高三教学的有效性。请大家畅所欲言。
说明:刘老师把知识比喻珍珠,把知识体系与逻辑的建构,比喻为思维。把建构过程,比喻为串珍珠。
今天我们的讨论可以围绕“高三历史作业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布置怎样的作业”、“如何检查作业”、“如何评判作业是否有效果?、”“讲评作业的侧重点在哪里?”、“作业讲评以后我们还可做些什么?
郑:我客套话不讲了,因为接近“一模考”了。通过试卷的评判,我发现了学生还有许多常见的错误,许多学生对历史的时间、常考的知识点都不十分熟悉,尤其对有跨度的题,不知如何去应对?这是一直最困扰我的一个问题。
吴:郑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很多学生喜欢做没有知识点依托、模棱两可的“假大空”的题,这样的训练容易助长浮躁,且不能系统学习历史,常态教学要杜绝这种现象。要纠正这种现象,常规教学要坚持言之有据,论从史出,可以依据教材,针对教材中观点和现象,以“为什么”?“怎么样”、“结果如何”、“影响怎样”来启发学生,归纳历史,重视历史的第一要素“时间”的教学与巩固,重视历史思维、方法与“逻辑”训练。讲课中要注意思维的切入点的引导,这也是我们教学中的第一针,如何穿好第一针相当重要。
刘:想通过这堂课告诉同学知识梳理的重要性和梳理的方法以及后续工作都相当重要。我选择《中世纪西欧》,想通过以时间为经,内容为纬,整合所有单元,打破课与课的壁垒,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内容,理清知识点,建构成历史体系。今天的课最大的遗憾就是我在课前安排了一个学生整理有关中世纪的内容,但上课的时候,我没有过多评价他的作业,这是我的失误。
吴:教师要着力于备课,新教师要把更多的功夫花在备课上,要备详案,备好知识(找好大珍珠,即核心知识),要备逻辑和思维(选好串珍珠的线);要备学科思维之方法(怎样串珍珠)。上课时,要轻装上阵,做到心中有教案,上课不拘泥教案,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内化与学生交流,分享你的备课成果,这样才能够更好引导教学。
王宝瑜:两位老师的课给我以很大的震动,尤其是刘老师的课,条理清晰,结构明确,学生的可操作性强,想请问刘老师是如何备课的?
刘:多听别人的课,普遍撒网能够获得更多的收获。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仔细分析哪些是学生不懂的知识点,就能够找到许多的问题,在针对问题,寻找解决策略。
黄:我和刘老师也有同感,只有多听别人的课,才能发现适合自己的内容。
吴:当然,我也认为作为老师,也不能唯专家至上,要落实以学定教;当然内化学科内容也是很重要的;做到这些对老师来说,首先要自信。教师自信的基础是底气足。教师的底气源自专业、阅历和对本学科的思想与感悟。
姜:郑刘老师的课都很精彩,我认为要加强历史教学还必须加强与学生的沟通,通过交流使他们真正喜爱上历史,这才能真正提升历史成绩。
吴:罗咏梅和姜华老师的非常
怎样把“珍珠”穿成“项链”?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