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禅美学禅学, 从文化特点来讲, 也属于美学范畴, 它不同于其他任何一种美学思想, 它贯穿于中国晚唐以来, 一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中的, 以大地自然为审美本体的美学轴心, 为此可以称为“禅美学”,它是中国自然道德观的审美文化。禅美学认为,美的主体是地球大自在(即大地自然) ,用现在科学的话讲,是内涵于地球万物,及其时间与空间的重力能源及其重力统一曲率整体。从美学角度讲,可称为“自在美”. 禅美学认为: 美在于大地各事物各个体, 与大地能量整体的以时空与能量方式统一协调关系, 这种统一协调于大地自在时空整体的各事物的关系即构成美。美在于“地球重力时空统一场”以地心引力的统一曲率作为整体的协调统一。就象现代绘画中,以某一色调统一各种局部色彩一样,从美学角度讲,称为“统一美”。禅美学认为, 美在于个体身心, 与大地自在重力时空统一场整体的统一过程之中, 不在于它的形式与结果, 在于身心与大地自在整体处于一致的时间, 这个时间过程就是美的实现过程, 这个实现美的过程就是目的,从美学上称为“过程美”。禅僧把挑水砍柴, 坐禅念佛作为个人与大地自在整体统一的过程与手段, 而不是目的, 这和禅画家把作画过程, 作为身心与大地自在整体美统一的过程, 而不在于作品形式与价值的道理一样。禅美学的审美标准是:自在美(美的主体);“统一美”(美的依据) ;过程美(美的实现)。用禅美学角度分析传统绘画中的美学内涵, 可以得出其内在的大地自然所具有的精神价值之所在。唐末、五代、宋,是禅宗全盛时期,禅美学思想推动画坛,并形成审美独特的绘画风格。首先在创作思想上, 有了重大的突破, 把绘画作为身心与大自在统一的过程, 把这个作画过程作为绘画的目的(过程美) ,而不在于绘画作品的本身与绘画作品的价值结果。体现在绘画从佛象、人物题材转向表达大自然之山山水水,使山水画进入绘画的正统地位, 其内容多是雪景、栈道、寒林、山野、孤舟、村墟等, 画家的身心在作画过程中与绘画中的大自在题材融为一体, 发生意境上的共鸣、感应与体验, 有如置身其中, 把画意与禅心化为一体, 其作品的风格因此也多表现为气的韵与神韵, 实是这种体验与共应的结果。在技法上, 以王维为代表,变钩研之法(工笔) ,为(水墨) ,开创了“南宗画风”. 王维深得禅机,用现在的话讲,是深得大自然的禅美学精神,作画不问四时,曾作“袁安卧雪图”,图中有芭蕉,桃杏、芙蓉、莲花同入一幅,谓之: “意在尘处,怪生笔端”。王维开创之禅画,到宋代全面发展。宋代是禅宗全盛时期,禅美学思想有力地推动画坛,文人山水画因此大盛。得王维禅美学真传的有张操, 自谓:“处师造化, 中得心源”, 后人评曰:“非画也, 真道也”。这里的“道”,即大地自在美的主体。“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都是王维禅美学思想之所得者。关仝之画,多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后人评云: “笔越简而气越壮,景愈少而意越长”。董源其画, 平淡天真, 自然而成, 巨然是南唐江宁开元寺的和尚, 其画清淡雅逸。四大家体现了禅之美学境界。至米氏父子,对禅美学理解更为深刻,并领导文人画之主流。这个时期,画家们即是参禅者,禅的心灵修养与禅的美学境界充分体现在绘画上。晚唐以来画坛, 凡有重大影响的画家, 都深得大自然的禅美学思想之精神。其作品不同程序地体现了大自然的禅的美学境界,故曰: “禅家兴而绘画盛,禅宗
生态禅美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