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在于为艺术创作提供特有的认识角度和审美视野。老子哲学中的" 大音希声"、" 正反相成"、" 虚实相生"、" 反朴归真" 等思想为中国的艺术创作开拓了特有的时空观念、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 经过历代艺术家们的阐发, 铸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独特的风格。一儒道两家审美意识的差异儒家和道家, 从哲学的角度说, 它们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 而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则是中古典美学的主要思潮和派别。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意识既有差异又相互补充,对中国几千年美学思想的产生、发展有着巨大影响, 形成了中国美学思想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分析老子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审美意识的关系之前, 先从宏观上考察儒、道审美意识和方法的差异。“审美意识是以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为反映的客观内容, 以审美主体敏感、健全的感官神经系统为生理基础, 以审美的感觉、知觉、表象、判断、思维、想象、情感等相互作用的活动为心理基础; 人们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所建立起来的特有的把握现实的感性方式, 成为审美意识的认识基础。”按照对审美意识的这种界说, 它不同于其他的意识, 它的感性因素更突出, 更强烈。这是审美意识的一个特点。审美意识的另一个特点是远离功利目的, 它是以审美愉悦作为目的的。由于审美意识从总体上看是人类审美实践活动的产物, 蕴含着整个文化历史积淀的成果, 因而总与一定的社会功利及理性认识、思想观念有着各种不同的联系, 不可能彻底摆脱功利性。这两个特点, 在儒、道的审美意识中, 均有明显的体现。以儒家的审美意识来说, 其功利主义的目的是很明显的。孔子的美学思想同其文学、政治、伦理思想一样, 均是以仁学为基础的, 是从个性与社会的关系中思考美学所在。孔子的审美意识是与他的政治、伦理学相联系的。在孔子思想的影响下, 后来儒家的审美意识都很重视艺术所具有的陶冶人的情操、稳定宗法制社会秩序的作用。如荀子的《乐论》就强调, 乐应受伦理、政治的制约, 他说:“乐者乐也……以道约欲, 则乐而不乱, 以欲忘道, 则惑而不乐。”老子在审美意识上, 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迥异。老子采取的是反功利主义的态度。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十二章) 老子对于“令人目盲”、“耳聋”、“发狂”等等这些愉悦耳目之类的一般的浅层次的美进行了否定。老子还对恶劣的感性放纵和文明带来的诸如“民多利器, 国家滋昏。人多伎巧, 奇物滋起”( 五十七章) 等等后果, 提出了道论来加以匡正。老子的道论提倡的是向天的回归, 这是一种感性的心理体验, 体验到的是天地境界之美。这是一种独特的深层次的美, 而不是前述老子所否定的一般的美。老子的道论, 还试图从根本上解决审美心境的问题。如“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十九章) 及弃知绝圣,“涤除玄览”( 十章)“复归于婴儿”(二十八章) 等等思想对道家审美心境的确立,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庄子就受到老子思想的极大影响, 从而使庄子从人的存在的本真的角度, 确立了超越伦理、超越逻辑的审美心境。就儒道两家审美方式的差异来看, 儒家在审美方式上主张美与善的统一, 情与真的统一。道家则不同, 它在审美方式上要人们超越现实的存在去领悟天地之大美, 这就是老子和道家所说的“体道”。“体道”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方
老子美学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