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古代的清官发布时间: 2009 年 08月 13日 10:49 作者: 王春瑜翻翻二十四史,人们就会明白,有名有姓并且货真价实的清官,不过几十位。明末清初优秀的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在所著《夜航船》卷七“清廉类”中,扳着指头数了很久,也不过找出40位清官。物以稀为贵,况人乎!这些清官的相关事迹,大部分都很感人。如北齐彭城王高攸自沧州召还,老百姓纷纷拿着食物欢送他,说:“您在沧州,只饮这里的水,从未尝过百姓的饭菜,今天我们谨献上粗茶淡饭。”高攸很感动,但也仅吃一口,不愿占百姓的便宜。又如隋朝赵轨在齐州做官,后入京,父老送别,说:“公清如水,请饮一杯水,以代替我们献钱。”赵轨愉快地一饮而尽。上世纪80年代,有一出京剧《徐九经升官记》,后拍成电影,轰动一时。徐九经是确有其人的。他在江南句容当县令,任满后调走,百姓恋恋不舍,说: “公幸训我! ”徐九经答道:“唯俭与勤及忍这三个大字。”他曾经在大堂上画了一棵菜,上题“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无此味。”徐九经走后,百姓将他画的菜刻在石上,并写下“俭、勤、忍”三字,称为“徐公三字经”。这三个字,在中国政治史上实在是可圈可点的。不能甘于清贫淡泊,就当不了清官。战国时魏国的邺令西门豹, “清克洁懿,秋毫之端无私利”(《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真是难得。他的治水投巫、破除“河伯娶妇”恶俗的故事, 至今仍广为流传。“批鳞直夺比干心,苦节还同孤竹清。龙隐海天云万里,鹤归华表月三更。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草根。说与旁人浑不信,山人亲见泪如倾。”(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二引《座右编》)这是明代苏州人朱良写的歌颂海瑞的诗,与一般颂诗,不可同日而语。这是因为:万历十五年(1587)十月,74岁的海瑞以老病之身卒于官舍后,他的同乡苏民怀检点其遗物,只有竹笼一只,内有俸金八两,旧衣数件而已。时人王世贞以九字评之: “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明·周晖:《金陵琐事》卷一)朱良亲睹海瑞如此简朴的行囊,以及士大夫凑钱为海瑞买棺的情景, 感慨万分,惟恐后世人不相信有这等事,特地写下这首吊海瑞诗,以期与山河作证,让海瑞的两袖清风长留人间。事实上,海瑞生前俭朴到一般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他的私章用泥巴刻成,夏天睡在一张破席上,盖着夫人的旧裙, 以至有道学家攻击他作“伪”,这无疑是对海瑞的污蔑,这种人是无法理解海瑞的。清官少的原因之一,是难过家庭关。清官张玮曾经慨而言之: “为清官甚难!必妻子奴仆皆肯为清官,而后清官可为,不然则败其守矣。”(清·余怀: 《东山谈苑》卷三)难得的是,张玮家人都理解他、支持他。张玮病死于京师后,其棺运抵毗陵(今常州),因无钱下葬,只能停于荒寺。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其妻患病,无钱抓药,后竟饥寒而死,令人无限感慨!显然, 清官赖以生存的小环境至为重要,亦即妻儿、部下是否贪心。若老婆、孩子成天念叨好吃好喝、穿金戴银,并与他人比较,说某某仅为七品小官,现已置下绸缎铺、木材行;部下动辄说有权不用,过时作废,过了这村,便无此店,赶紧能捞则捞,反正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网虽大,毕竟多漏。试想, 在这样的小环境下,为官欲冰清玉洁,又谈何容易!张玮说的“为清官甚难”, 实在是肺腑之言。惟其如此,明代清官江一麟夫妇相规的事迹,很值得称道。江一麟是婺源人,在地方做官有廉声,被调至京中任部郎。将北行,他取出俸银十两, 令州民赵锷修
说说古代的清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