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的精神锻炼法
冥想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佛教禅宗中就谈到了冥想。所谓冥想是指静思或沉思,最早人们修教都是以养生为目的,即以此达到自我治病、防病、健身、益智和延寿。按东方的学说,养生必须养气,而养气则须做到意静,即面对人世间的种种压力,仍要做到临乱不惊、心如止水。所以,不论是印度的瑜伽冥想、超在禅定(TM),还是密散的冥想、中国的气功、坐禅,均是以调息为支柱进行修习。冥想也从最初的养生、养气追升到思想境界的修炼,通过 静观自己的精神世界,进一步气宇轩昂地把想象驰骋在大宇宙,达到“天人合一”的大一统境界。
冥想成了一种思想方法,成了一种哲学。西方的《圣经》、东方的《佛经》、《道德经》中均记载着以“冥想”作为精神而演绎的故事。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冥想也越来越具化起来:犹太人把它作为一种科学的育儿方法,爱因斯坦、弗洛伊德由此而成就终生;极具创造力的美国人则把冥想演绎为提高运动成绩的精神训练法,女飞人格里菲斯·乔伊纳就此而诞生;善于应用的日本人更是活学活用,企业、矿场、公司等单位都纷纷普及超在禅定,以松心缓性,消解工作压力,让员工们更好地投入工作。据统计,在日本,修炼冥想者已超过四万人,而且修习者大都是工、商界的知名人士。
轻松在身边
印象中的少林高僧、丈外禅师均是鹤发童颜、声若洪钟、道骨仙风,即便那居士、清尼也是神定气闲有着几分仙气的,实在令人羡慕。相较之下我们红尘中人则显得心神紊乱、忧思沉重,人们总是关注生理机体的损伤或异常,殊不知身病与心病休戚相关,精神、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激素的分泌,以致对身心的状态产生巨大作用。
静坐
渊源:中医学上讲“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静坐不但可以却病强身,而且可以去除主观的迷妄,获得平静与安乐。“心愧而面赤,心忧而貌悴,兴奋而食增……”这都是心理状态对身体的影响,心足以支配身。事实上,有些筋骨肌肉强健的运动员,一旦得病便无法抵御,甚至成为废人;而许多禅师、练功者,则往往能借锻炼心意来驱除病魔。足见心理潜力的不可思议。
静坐方法:
时间:初练时,早晚人声寂静为好;功夫纯熟后,则自如随意,身居闹市亦可不为所扰。
准备:空气畅通,备凳或床,平缓为宜。
坐姿:单跏趺、双跏趺(打座)均可。左手放在右手下,手掌心朝上安迭在小腿上。头部自然正直,闭眼、合唇,舌舐上腭,鼻正对肚脐,肩部放松、下垂,勿耸起,背勿靠壁。
调息:呼吸须细长深远,用意引入脐下,出入绵缓,忌急促或发声。
凝心:静坐,注意脐下,脑中只有一个“空”字,使心息相依,逐渐不觉有手、有身、有我,从此进入心息两忘境界,即为入定。
留神
渊源:东坡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惟不见人,嗒然忘其身”。只有这样才
冥想的精神锻炼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