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文档.
专题:春节文化之对联与灯谜
教学目的:
了解春节文化,指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催促学生把生活和专业学习结合起来,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
教学设计:
采用问题导入的方法结合节日突出掌握对联灯谜知识的必要性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参与,增加互动,以锻炼学生听与说的能力
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要求学生收集景点楹联,积累专业知识。
教学步骤:
导入:过年时大家都要提到“年味〞,这个年味指的是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等,春联就是楹联的一种,所谓“楹联〞,就是贴在楹柱上的联句,因为上句和下句相对,所以又叫 “对联〞。过年时对联怎么贴呢?怎么区分上下联?
上下联之分:最后一个字是仄声的为上联,仄声一般指三四声,比方“新年纳余庆〞;最后一个字为平声的是下联,一般为一二声,比方“佳节号〞。
看横批:现在许多人已经不遵造过去的书写方式了,也有从左向右书写的。所以,主要看横联。从面对大门的方向看:如果横联是从左向右的现代写法。对联也是上联在左,下联在右;如果横联是从右向左的写法,对联也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对联
一.对联的故事
一个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情趣的哑联故事:东被贬后,一居数年。一天黄昏,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轼突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轼上联的意思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下联的意思: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二.对联的历史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场,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开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对联又称楹联、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最早出现的对联是“春联〞,是由“桃符〞演化而来的。早在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室门桃符板上的题词:
. . -.
. 文档.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这要算中国最早的对联,也是第一副春联。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欣赏取乐。此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现代文学中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各国都有;唯有对联是中国特产,功在汉字。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开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存着贴对联的风俗。
〔根本格律〕
〔方法:学生讨论后,小组推选一个代表来人讲出要点。而后教师小结〕
对联的根本格律,离不开如下六要素,即字句相等、句式相称、平仄相谐、词类相当、构造相应、容相关。
1、字句相等。除了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到达某种修辞效果外。要求在同一联中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横批:大吉大利。因对联有单句、双句、多句之分,上下联不仅总的字数要相等,每个句子字数也要相等。
春花〔对〕秋月 汉赋〔对〕楚辞 书山〔对〕学海
水底月〔对〕镜中花 行者〔对〕祖冲之
水帘洞〔对〕花果山 飞鸟尽〔对〕良弓藏
青山不老〔对〕绿水长流 山清水秀〔对〕地杰人灵
东南西北〔对〕春夏秋冬 百花齐放〔对〕百家争鸣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寓意: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此联为“绝情对〞。类似这种字数不相等的对联十分罕见,只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运用。
2、句式相称。一个完整的句子所表达的语言,是由多个字词和词组构合而成的。在句子中,一个单词或词组是一个音步,也称“节奏点〞。
春节文化之对联及灯谜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