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病人的护理
编辑ppt
要点、难点提示
腹外疝的病理解剖、临床表现、绞窄性疝的表现
腹外疝手术病人的护理。
编辑ppt
【概念】
疝指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性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空隙进入另一部位。
腹外疝是腹内脏器或组织离开原来的位置,经腹壁或盆壁的缺损或薄弱点向体表突出而形成的局部肿块。是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由于突出途径及部位不同,临床上可分为腹股沟疝(包括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股疝、切口疝、脐疝、白线疝、腰疝、闭孔肌疝等。
编辑ppt
【病因】
1. 腹壁强度降低 疝形成的基础
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情况。
(1)先天性因素:胚胎发育过程中,人体某些器官组织穿过腹壁或盆壁时形成先天性的缺损和薄弱点。
(2)后天性因素:如腹壁外伤或感染,腹部术后切口愈合不良造成后天性腹壁缺损,及年老体弱或过度肥胖造成腹肌萎缩等。
编辑ppt
2. 腹内压增高 是促使疝形成和产生临床症状的重要诱因,同时也是导致手术失败、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常见原因有:婴幼儿过度啼哭、重体力劳动、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肥胖等。
编辑ppt
【病理】
(一)疝的组成(病理解剖)
1. 疝环(疝门):为腹壁薄弱点或缺损处,疝囊和疝内容物经此向体表突出,如腹股沟管内环、股环等。
2. 疝囊:是壁腹膜由疝环处突出而形成的囊袋,分颈、体、底三部分。
3. 疝内容物:为突入疝囊的腹腔脏器或组织,以活动度大的小肠为最常见,大网膜次之。
4. 疝外被盖:是疝囊以外的各层组织。
编辑ppt
(二)病理和临床类型
1. 易复性疝
2. 难复性疝 巨大疝、发生粘连的疝、滑动性疝(指腹腔内间位器官成为疝囊壁的一部分的疝)。
3. 嵌顿性疝 疝环较小而腹内压突然增高时,较多的疝内容物强行扩张疝环挤入疝囊,随后由于疝环弹性回缩,使疝内容物被卡住而不能回纳的疝。
4. 绞窄性疝 嵌顿疝若不能及时解除,嵌闭的疝内容物持续受压,出现血液回流受阻而充血、水肿、渗出,并逐步影响血运,引起疝内容物缺血坏死,即称为绞窄性疝。
编辑ppt
嵌顿性疝和绞窄性疝是同一病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临床上不易区分。
若被嵌顿的内容物为肠管,肠壁及系膜严重受压,使肠壁静脉回流受阻,肠壁瘀血、水肿、肠壁及系膜增厚,色泽变暗,囊内可有淡黄色积液,若嵌顿及时得到解除,上述病变可恢复正常。
若不能得到及时解除,肠管及其系膜受压继续加重时,可使动脉血流减少,以致完全阻断,动脉搏动消失、肠管丧失蠕动能力、肠壁逐渐变黑坏死,囊内渗液转为血性。
肠管坏死、穿孔引发感染性休克是腹外疝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编辑ppt
【临床表现】
易复性疝:主要表现为站立或腹内压增高时,腹壁某处有块状物突出,平卧时能回纳。疝块突出时患者可有隐痛或坠胀感,疝块回纳后患者用力咳嗽时,局部可扪及冲击感。
病程日久形成难复性疝时,疝块不能完全回纳,局部胀痛感加重。
编辑ppt
难复性疝:除局部坠胀、隐痛不适稍重外,主要特点是疝内容物不能完全或完全不能还纳;滑动性斜疝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巨大疝可影响工作和生活。
对于阴囊内的难复性疝,应做阴囊透光试验以排除睾丸鞘膜积液。
对幼儿腹股沟区椭圆形包块,应先检查同侧阴囊,若睾丸缺如,则考虑腹股沟区包块为未下降的睾丸(即隐睾症);若阴囊内有睾丸,要排除精索鞘膜积液。
编辑ppt
腹外疝病人的护理完整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