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L简介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创立于1981年
目前中国最大全球性规模经营的消费类电子企业集团之一
旗下拥有三家上市公司: TCL集团(SZ.000100)
TCL多媒体科技(HK.1070)
TCL通讯科技(HK.2618)
在过去二十多年中, TCL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发展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中的佼佼者。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连续十二年以年均50%的速度增长,是全国增长最快的工业制造企业之一。
1999年公司开始了国际化经营的探索。。。。
第一页,共23页。
TCL的国际化历程
1999年
TCL在越南开设了其第一家境外工厂
2002年9月
斥资820万欧元全资收购德国施奈德(Schneider)电器有限公司
2003年
通过在美洋收购美国高威达(Govedio)公司
2003年11月4日
与法国汤姆逊公司成立TCL—— 汤姆逊 (TTE) 合资公司 ;
2004年10月9日
与法国阿尔卡特公司合资成立 TCL—— 阿尔卡特移动电话公司。
然而,TCL的国际化之路却使风雨兼程。。。。
第二页,共23页。
家电业反攻危机
2002年9月TCL国际以820万欧元收购德国施耐德电器有限公司。
当时李东生表示:这次收购施耐德的资产将有助于我开拓欧洲市场的业务,位于德国图尔克海姆的厂房,将会是我们针对欧洲市场生产电视及其他家庭娱乐产品的基地。施耐德旗下的多个品牌全是著名的电子产品品牌,我们由此获得了它的分销网络。
第三页,共23页。
新世纪的三重奏
2003年,TCL公布了收购后成立的新施耐德电子有限公司的业绩,上半年亏损2000万港元。
当时德国著名的《经济周刊》总编辑、经济学家巴龙先生对TCL收购德国施耐德的评论:若要借施耐德进入德国市场,TCL还不如用自有品牌,因为施耐德在德国的社会形象是一个保守的、不断破产转卖的私人企业,产品还不如TCL先进。现在德国电视机很便宜,市场已经饱和,如果再买,只能买高精尖产品,但德国人知道,施耐德生产不了高精尖产品,如果把TCL的超薄高精尖电视机贴上施耐德的品牌拿到德国去卖,德国人不可能接受。
第四页,共23页。
李东生承认并购失败,他给出的结论是:施耐德作为一个欧洲市场的没落二线品牌,不论资产规模、品牌影响力还是渠道架构,都支撑不起TCL集团的梦想;TCL需要的是义无反顾地去寻找收购欧美电子消费品市场上的一线品牌!
第五页,共23页。
代价
2004年1月29日,TCL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公司,成立新公司 TCL 汤姆逊电子有限公司(TCL Thomson Electronics Ltd.,TTE)。
TTE由TCL的下属公司TCL多媒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TCL多媒体)100%控股,%的股权。相应地,TCL集团持有TCL多媒体的股权则从54%减至约38%。
TTE彩电总销量突破1800万台,成为全球头号彩电厂商。
第六页,共23页。
2004年8月TTE正式运营,李东生绝不可能想到一场更大的亏损已经空降到他的头上。
2005年TCL集团报亏3亿元人民币。
2006年TCL集团在半年报中,,。
2006年9月底,,仅2006年1~。
2007年4月30日,TCL股票戴上“ST”( 退市风险警示特别处理)的帽子,简称也由“TCL”集团变更为“STTCL”。
第七页,共23页。
TCL在并购后,旗下的中国、欧洲、北美、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以及战略OEM(贴牌加工)五大业务实现了有效互动。
2004年TCL在北美市场份额达到7 8%,位居第四;在欧洲市场份额达到6 6%,位居第四。
直接获得汤姆逊电子专利与研发队伍,拥有其全球六大研发中心,使中国消费电子企业所处的技术商品化层面率先跨入核心技术积累阶段。
并购后的规模效应突出,也使其拥有在全球的话语权,在销售渠道、供应链等方面大大削减了成本。
第八页,共23页。
是什么让TCL国际化之路如此不顺呢?
业内人士主要给出了两点原因:
一是欧洲的运营成本高,尤其是员工成本很高,而彩电行业近几年一直处于低利润时期;
二是在欧洲,液晶电视的销售量增长快于其他任何地方,但是TCL却继续大量生产普通显像管电视机。
第九页,共23页。
tcl的国际化之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