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部:锻造我们时代的“好干部”——新的历史特点下“好干部”思考之一在今天这个时代, 怎样才算“好干部”, 怎样成长为“好干部”, 怎样把“好干部”用好,是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的“干部三问”《三国演义》中, 世外高人水镜先生对刘备说,“伏龙、凤雏, 两人得一, 可安天下。”后有刘备三顾茅庐, 终成西蜀大业。自古而今,《墨子》提出“尚贤者, 政之本”,《贞观政要》论及“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资治通鉴》明言“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 讲的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人才乃治世为政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近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强调,进行这一斗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进而强调要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人才对于党和人民事业具有决定性作用,鲜明提出锻造我们时代的“好干部”这一重大课题。“政治路线确定之后, 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 面对不同时代任务,无数优秀干部踏着历史前进的节拍,自觉肩负起使命责任,彰显鲜明时代特点,成为独特精神符号,团结并激励着亿万群众奋勇向前。在艰苦卓绝的烽火岁月,“好干部”就是“特殊材料”“钢铁战士”。以江姐等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儿女, 高擎信仰的火炬, 敢于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坦然面对敌人的严刑与屠刀,勇于冲锋在枪林弹雨的最前面,在“为有牺牲多壮志”的信念中英勇就义, 在舍身炸碉堡、堵枪眼中壮烈牺牲。正是有这样一批“好干部”身先士卒, 我们党凝聚了亿万人民,用 28 年时间彻底改变了 184 0 年以来的中华民族命运。革命战争年代,对党忠诚、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干部,就是好干部。在百废待兴的建设年代,“好干部”就是“老黄牛”“螺丝钉”。以焦裕禄等为代表的一批干部楷模,秉持共产党人的必胜信念, 以吃苦耐劳为乐, 以清贫奉献为甘,“宁可少活二十年, 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带领人民战盐碱、斗风沙,胼手胝足、开天辟地, “敢教日月换新天”。正是有这样一批“好干部”模范带头, 新中国的大厦才构筑了坚实的地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懂政治、懂业务、又红又专的干部,就是好干部。在风雷激荡的改革开放初期,“好干部”就是“闯将”“蒲公英”。以孔繁森等为代表的一批干部先锋, 凭着“那么一股子劲和气”,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只争朝夕”精神, 在祖国需要的地方生根,在思想解放的洪流中扬帆。正是有这样一批“好干部”开拓进取,中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初期,拥护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知识、懂专业、锐意改革的干部,就是好干部。从江姐,到焦裕禄,再到孔繁森,尽管不同时代的优秀干部各有特点, 但信仰坚定、为民奉献是始终不变的价值底色。从“这些人具有政治的远见, 这些人具有革命斗争的精神”,到“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再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尽管各个历史时期党对干部要求不同, 但德才兼备是始终贯穿的价值主线。今天的中国, 已渐渐远离贫困落后, 正急速穿越“历史三峡”, 驶向一片更加开阔的海域。马拉松后半程才是最难的。我们离梦想的目标前所未有的切近, 但不进则退的危险、功亏一篑的忧惧, 也在此时集于一身;我们赢得了数十年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但处心积虑的遏制、千方百计的打压,从未离我们远去。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段,困难、风险和挑战相互叠加。没有适应“新的历史特点”的“好干部”, 如何让中国道路走得坚定、让中国航船破浪前行? 理理我们身边的各种难题, 翻翻每天的社会热点, 就会发现, 领导干部不仅是新闻的关注点,也是发展的关键词。作为事业的推进器,时代的风向标,在今天这个时代,怎样才算“好干部”, 怎样成长为“好干部”, 怎样把“好干部”用好, 可以称为中央高度重视、社会普遍关注的“干部三问”。回答好这三个问题, 锻造更多符合“新的历史特点”的好干部,让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让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 脱颖而出、层出不穷,才能不断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在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咬定青山不放松。怎样才是“好干部”——新的历史特点下“好干部”思考之二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只有信念坚定、敢于担当的好干部越来越多,我们才会离梦想越来越近。为政之要,首在得人。盛唐贞观之治,房玄龄孜孜奉国、知无不为,李靖才兼文武、出将入相,王珪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魏征耻君不及尧、舜,以谏诤为己任。可以说,有非常之人,然后能成非常之事。铸就丰功伟绩,离不开人才辈出;开创太平盛世,有赖于群贤毕至。重视人才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好干部”
怎样才是“好干部”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