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孔子哲学观念与教育思想.doc略论孔子的哲学观点与教育思想
作为儒家思想的首创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孔子的思想,不单成为贯串中国封建社会始终的正统思想, 而且越来越为世界上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所接受, 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平衡与和睦的观点也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意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孔子的哲学观点,对 21 世纪甚至更为遥远的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将产生深刻而巨大的影响。而且,这个影响也将是多领域、多层面的。这里仅从其哲学观点与教育思想的关系方面作一些浅显的探讨。
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中庸。毛泽东称“中庸观点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成绩, ”虽然早在孔子从前,中国人就懂得从整体着眼去对待世界, 用联系的观点对待事物, 把万物都置于一个整体构造中去把握,努力使之处于不偏不倚“正中”状态,而中庸作为一种哲学观点提出来则最早见于《论语》 。也就是说,中庸作为一种方法论原则和思维方式确立下来,始于孔子。中庸体现了孔子对待万物、思考问题以及实践操作的基来源则, 即着眼大局,从整体出发对事物的存在进行定位;经过不断调整,使之与整体环境相适应,进而促使整
体的平稳与和睦, 进而做到“能够速而速, 能够久而久,能够处而处,能够仕而仕”(孟子· 万章)。即在“时中” 的原则指导下, 趁势应时,该走的时候就快速走开, 应当留下来就留下来做事, 不适于做官就不去做官,应当走仕途就积极入世。这种“中和”的思想甚至被孔子当
作评论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他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和”即中和,“同”即等同,不善于变通、融和。 “君子”是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在他看来,能够做到真实的“中” ,善于调整自己的思想、行动,以追求整体和睦,才称得上君子。这种贵和尚中的思想
指导着他的思维,使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取得了有着 2000 多年鲜活生命力的伟大建树。 针对当时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这一重要变革时期急需人才,而教育又被奴隶主贵族所垄断的情况,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无论出身,广收门徒,弟子达三千之众。他的这一伟大实践,关于实现文化下行, 推动社会整体进步所起的作用是巨大而深远的;因材施教,是孔子最先提出而至今仍被宽泛应用的教育方式。据《论语》载: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 “子夏与子张谁更好一些呢?” 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头, 子夏则显的不够。”子贡说:“仍是子张更好一点?”孔子说: “过犹不及。”孔子善于认识学生的各样差别,根据各人的特点因人而异,采用各样灵活的方法,使不同
程度的学生都获得教益,获得发展;启迪式教学,也是孔子的一大发明,同样,这种教学方式也仍旧被现代人奉为至宝。至于“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温故而新”等涵养之道、求学之法至今仍时时对我们起着点化和引导作用。
孔子思想观点对人们的影响之深表现在社会、文化、等生活各方
面。为适应现在科技发展的需要,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经过协调师与生、
教与学的关系,以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情感、调换学生的主动学
习的意识为目的,探索出了以启迪式代替注入式为主要特点的诸多先
进的教学方法, 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 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起到的
积极的促使
略论孔子哲学观念与教育思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