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
1 / 52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
一、德
——富弼,字彦国,北宋洛阳人。他出身贫寒,从小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举止豁达,气度非凡。富弼从二十六岁起开场做官,在他任职的四十多年中,他对北宋王朝尽忠职守,在处理内政外交、边防戍守、监察刑狱、赈济灾民等各种事务中,都做出了显著的业绩,因而不断被加官进爵。他曾先后担任过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成为天子倚重、百官仰慕的名臣。富弼为人恭顺温和,即使当了宰相之后,也不会仗势欺人,每当下属官员或平民百姓来拜见时,他都以礼相待。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富弼年老退休,隐居洛阳。一次,他坐轿外出经过天津桥时被百姓认出,人们全都聚拢在他的坐轿周围,原本热闹的集市顷刻间变得空无一人。因此,司马光称赞他为“三世辅臣,德高望重〞。
释 义:指品德高尚,声望很高。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
3 / 52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
出 处:?晋书·简文三子传?
——洁身自好——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因不与同朝贪官同流合污,被人陷害遭到流放。他常常一边走,一边吟唱着楚国的诗歌,心中牵挂着国家大事。一天,屈原来到湘江边,一个渔夫见到他后惊讶地问:“你不就是屈原大夫吗?为何落到这般地步?〞屈原叹息道:“整个世道就像这泛滥的江水一样浑浊,而我却像山泉一样清澈见底。〞渔夫成心说:“世道浑浊,你为何不搅动泥沙,推波助澜?何苦洁身自好,遭此下场。〞屈原说:“我听说一个人洗头后戴帽,先要掸去帽上的灰尘;洗澡后穿衣先要抖直衣服。我怎么能使自己干净的身躯被赃物污染呢。〞渔夫听这番话后对屈原正直高尚的品格十分敬仰,于是唱着歌,划着船离开了。
释 义:形容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自身洁白,不同流合污。也指爱惜尊重自己,不与他人纠缠。
出 处:?楚辞·渔父?
——司马光,字君实,夏县涑水乡人,人称涑水先生。他是宋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
3 / 52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
?资治通鉴?的主编。这部巨著在我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司马光青年时代就喜好研究历史,读过不少史书。宋英宗时,他受命主编?通鉴?,前后十九年中,无时无刻不在努力钻研,专心写作。他的工作态度非常严谨,对许多章节都做了反复修改。全书编成时共二百九十四卷,另有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包括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宋神宗将这部书定名为?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三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京师,住在洛阳独乐园。这段时间里他经常与邵雍闲游谈心。有一次,司马光问邵雍:“你看,我这个人怎么样?〞邵雍答复说:“君实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啊!〞邵雍对司马光的评价确实恰如其分,不愧是司马光的知己。
释 义 :本义指双脚在地面上站稳,踏踏实实做事。形容做事认识,作风质朴,不虚夸,不浮华,不投机取巧。
出 处:?邵氏见闻录?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今河北大名、馆陶一带〕,不小心把一件心爱的衣服丢了。他走了几十里后才觉察,心中很着急,有人劝慰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看,一定可以找得到。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
4 / 52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
〞那人听了半信半疑,心里话:这可能吗?转而又一想,找找也无妨。于是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失去的衣服。
释 义: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丧失的东西捡走。形容国家安定,人们思想品德高尚,社会风气很好。
出 处:?旧唐书?
——老子是楚国的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曾在周朝担任文官,负责古代图书典籍的收藏和管理,但当他看到周王室日渐没落,周王对有识之士的治国之策根本不予理睬后,愤然辞官,开场了讲学活动,在周王朝成了一个很有社会地位和知识渊博的学者。当时孔子在鲁国,正是青年好学的时候,他一面讲学,一面四方求学拜师。有一天,他听到学生南宫敬叔称赞老子是一个有真才韬略的学者,便决定去拜见。孔子请南宫敬叔作引导,不远千里从鲁国去会见老子。孔子经过长途跋涉,带着学生们来到洛邑。老子异常兴奋,特地带着徒弟前去迎接。相见后,尽管年龄相差悬殊,双方稍有几分拘谨,由于孔子的真诚求教,老子还是毫无保存地传授了治学的道理,并赠给孔子有关的图书典籍,二人从此结为知己。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
6 / 52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
释 义: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指十分有上进心
中华传统文化故事426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